吴青丽:1/4新加坡人都会参加新加坡国际艺术节(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吴青丽

  1/4的新加坡人口都会参加新加坡国际艺术节

  ——专访新加坡国际艺术节前艺术总监吴青丽

  吴青丽女士,自1984年加盟当时的新加坡文化部起,至现任的国家艺术局表演艺术部高级总监及新加坡艺术节总监,一直积极参与艺术发展及推广的工作。

  吴女士负责多个范畴,包括政策制定,研究,以及计划和管理设施,又致力发展国内外的演艺、视艺及文艺活动,并且活跃推展新加坡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及在海外推广新加坡艺术及艺术家。

  艺术节方面,吴女士出任总监后,于2000年推出「新灵感」系列,并自此为新加坡艺术节建立大胆及进取的特色。2005年,她促成了在海外展示新加坡艺术与创意的「新加坡节」,并于英国伦敦首次举行。吴女士还倡导成立亚洲艺术节协会,目前担任其首届主席。

  2009年,吴青丽女士获法国文化部颁发艺术与文学军官勋章,以表扬她对新加坡艺术发展和促进新加坡与法国文化交流的贡献。她早在2002年已获颁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而在2005年新加坡国庆奖颁奖典礼上,亦获授公共行政奖银奖。

  搜狐文化:新加坡的国际艺术节在新加坡是一个很官方的艺术节,它在新加坡的文化生活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新加坡有没有其它艺术活动?

  吴青丽:新加坡国际艺术节有32年的历史,是历史最悠久的时间最长的一个艺术活动,参与人数是新加坡比较多的。原因不仅在于它是历史最久的,主要活动是市民可以参加,可以在公园举行,所以很多市民可以参加。这个艺术节在新加坡市民当中心目当中的地位很高,我们做过全国的调查,最有印象的国际活动或者文化活动排第一的就是“庄艺”,是一个关于农历新年的艺术节,一个街头游行,我们新加坡艺术节排第二,所以在新加坡市民心中这个很有认知性而且很受欢迎的艺术活动。

  32年不是一个短的时间,经过一些衰退,也经过非典的几年,虽然经过这么多困难,但是新加坡的艺术节还是一块儿在生活中存在下去,所以他们有很强的归属感对于这个活动。今年08年、09年国际金融危机大家的经济情况都不太好,但是新加坡艺术节今年的参加的人数入场人数是创新高,而且从各方面得到的赞助政府的资助也是非常大,经济不好的情况之下他们还有活动继续让市民参加,所以新加坡国际艺术节是跟新加坡一起走下去的一个活动。

  搜狐文化:参与的观众每届会有多少人?

  吴青丽:今年总共有四百多个活动,有的需要付钱的,大部分是免费让市民参加。这一年参加的人数有80万左右,差不多1/4的新加坡人口都参与活动。

  搜狐文化:在新加坡东西文化交汇之地,过去新加坡艺术节在组织形式以及呈现形式上发生过怎样的变化?

  吴青丽:前20年来说,根据新加坡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发展,他们主要是鼓励多些观众的参与,把观众基础放大带来越来越多的观众。2000年之后进入新的纪元新的世纪,意识形态上有点转变,会带多一些现代艺术,强调新加坡是新的感觉跟亚洲一起成长的感觉,而且他们会带多一些现代艺术强调新加坡是一个中西荟萃的中心点,这方面形式上有点不同。

  但是主要来说,我们还是提供一些免费的活动给新加坡的市民。

  搜狐文化:新加坡国际艺术节当中引入中国的艺术家参与这些方面,这些年来相比过去有什么新的变化?

  吴青丽:新加坡也是想表现新加坡多元的文化,中国这个元素在我们的艺术节上面是一只很重要的角色,80年代开始每年邀请国内的团体,以前来说是比较传统的一些节目,比如刚才提到的《茶馆》,还有传统的表演戏剧、歌舞、舞蹈,现在大家都把新的元素加进来了,比如现代的感觉都带出来了。每年邀请很多很知名的制作单位、导演,比如刚才提到的林兆华、孟京辉等等,这方面也是因为新加坡的市场来说中国的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国内的表演团体来说在新加坡是很受欢迎的。而且有越来越多的新加坡人口,现在有450万,很多都是从中国其它地方进去的,也为我们的艺术增加一些新的人才、新的观众。

  搜狐文化:现在您从新加坡艺术节总监的职位上卸任下来,现在的工作重心放在哪些方面?

  吴青丽:虽然我已经从这个位子上退下来,但是对于推动新加坡艺术的热情还是没有减退的,因为在过去一段时间已经建立了很强的国际上的网络,人际脉络,希望可以利用这方面的经验和网络作为一个沟通对话的角色,不单是把新加坡的艺术推广出去,而且把东西方的文化做一个交流。比如亚洲的团体艺术表演在欧洲或者是相反在欧洲的表演在亚洲在新加坡,事实上我在新加坡政府作为一个顾问的角色,前一段时间在巴黎有一个活动我就是作为顾问参加的,希望利用我的网络、经验为新加坡艺术顾问做一个铺路,为将来的艺术发展尽一份力。不光是新加坡,其它地方其它国家希望举办一些艺术的活动或者输出他们的艺术元素,我都非常乐意去参与其中。

  搜狐文化:有没有和中国内地在这些方面合作过?

  吴青丽:中国也是未来工作比较重要的部分,上海其实邀请了我作为上海艺术节,里面一些活动策划我很乐意参与其中。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