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装置艺术:难摆脱边缘境地 缺乏懂行买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本届上海青年美展3件获一等奖的作品中,装置艺术破天荒地占一席,这无疑是该展自1999年恢复以来的第一次,似乎也暗合了本届展事的主题——“开放的表达”。然而,眼尖的观众不难发现,这件名为《警惕“快餐文化”》的作品旁的标识卡片上,画种一栏写的却是“综合材料”。它意味着,直到现在,装置艺术尚未有资格作为一个艺术门类,与国画、油画等一同进入上海青年美展的视野;也折射出装置艺术在国内美术界仍旧处于“尴尬地带”。


  国外:装置艺术成为时尚


  1917年,马塞尔·杜尚将一个从商店买来的男用小便池签上自己的大名后便送入艺术馆展出,这件有些怪诞的艺术品《泉》便是装置艺术的源头。随后短短几十年中,装置艺术成为国外当代艺术中的一大时尚。许多画家、雕塑家不约而同给自己新添了“装置艺术家”的头衔。在西方当代美术馆的展览中,装置艺术也越来越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以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仅1969年至1996年就举办了67次装置艺术展。不少国家已有专门陈列装置艺术的展馆,如英国伦敦的装置艺术博物馆和美国旧金山的卡帕街装置艺术中心。纽约新兴的当代艺术中心几乎也是一个装置艺术展览馆,在它的庭院中,修筑了露天装置艺术的专用隔间。与此同时,美术院校纷纷开设装置艺术课程,英国哈德斯费尔得大学还设有专门的装置艺术学士学位……


  国内:仍难摆脱边缘境地


  而在中国,装置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被认识——美国著名波普艺术家劳申柏格当时来中国美术馆办了一次展览,由此点燃了中国艺术家对装置艺术的兴趣。只是,较之架上绘画的主体地位,装置艺术的发展更多的是处于边缘地带。


  事实上,除去徐冰、蔡国强、谷文达、陈庆庆等人的部分作品已被国际市场接受和肖鲁的《对话》2006年以231万元成为首件超过百万元成交价的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作品外,国内艺术市场上能够流通的装置艺术毕竟少之又少。艺术收藏界对装置艺术的认知度始终不高,藏家寥寥,难成有效的规模。业界流传着一个类似笑话的真实事例:去年某大型拍卖行推出一件灯光装置作品,因原作尚在国外展览,仓促之下拍卖行以照片代拍;这件作品拍出后,原作到货了,却迟迟无人来领;经询问才知,因照片拍得唯美,买家以为买的就是照片,全然不知自己拍得的是装置艺术。


  市场:缺乏真懂行的买家


  据中国嘉德中国油画部高级经理孟禄新透露,继首推肖鲁的《对话》后,嘉德每年都会适时地在雕塑、影像等专场中推出一些装置艺术作品。他发现,真正懂得装置艺术的行家不多,收藏者即便收藏,也更倾向于包含有雕塑、绘画等元素的物质化装置艺术作品。但很多装置艺术作品其实是采用音乐、戏剧、诗歌、散文、电影、电视、录音、录像、摄影等非物质手段的。况且,有些装置艺术作品在创作时就明确是用来短期展览而不是供收藏的。它们要么展示后被博物馆或美术馆收藏,要么呈现的只是一个瞬间、过程或者一种现场感。坦率地说,2007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蔡国强的《APEC景观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图》能拍出7424.75万港元的天价,刷新当代艺术品价格纪录,部分原因也在于这件作品是有图纸实物的。相比之下,他的一些纯粹展现某个过程和瞬间的装置艺术,就算是他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览创作的《晴天黑云》也进不了拍场,即便是进去了也未必有买家肯买,因为很多人会觉得“花大价钱难道就买一缕烟回去”。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