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欣赏:鹳鱼石斧图彩陶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件大型彩陶瓮,有人称之为陶缸。由夹砂红陶制成。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造型略呈上大下小的直筒形,敞口,厚圆唇,口沿下有4个对称的鹰嘴形泥突,深腹,平底,底部正中有一直径0.8一O.9厘米的圆孔。瓮身一侧有彩绘鹳鸟石斧图,也有人称之为鹭鱼石斧图。此瓮发现于河南省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期的遗物。被用作为成年人二次葬的葬具,考古学上称为瓮棺,从器形上看,此瓮没什么特殊的地方,只因器表绘有一幅目前我国新石器时代幅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鹳鱼石斧画而闻名于世,珍贵非凡,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所珍藏。

彩绘鹳鱼石斧图幅面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陶瓮表面的一半。是一幅很有气魄的大型作品。画面左边为一只衔着鱼的白鹳.全身着白彩,洁白光彩,侧向右而立,圆眸,炯炯有伸,细颈长喙,短尾,高足。嘴上衔—尾鱼,身势略向后倾,似乎是衔了一尾重量相当的鱼的缘故,昂头扬颈,显然有点胜利者的高傲神态;白鹳所衔之鱼,以简洁的线条勾画出头、身、尾、眼和背腹鳍等,但不画鳞.鱼身僵直,眼珠小而无神,显得奄奄一息。画幅右边为一竖立的带柄石斧。石斧为圆弧刃,斧身中间穿一圆孔,系用于斧身插入木柄后穿系绳带以捆扎固定;斧柄甚粗,装饰讲究,在中间用黑彩画一叉形符号,与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陶器上发现的一种特意标志符号相似,不应是一般的装饰,柄下端绘饰网格纹。斧柄与石斧的结合方式,画中表现得不清楚,似乎是把石斧插入柄内,再用绳索绑住。这种装柄方式,已在江苏海安县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

把鹳鸟衔鱼与石斧这两种表面上毫不相关的东西画在一起,而且是画在专为装殓死者骨殖的瓮棺上,这不能不引人深思。虽然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偶然的现象。阎村遗址坐落在黄涧河西岸,生活在这里的远古居民看到河边白鹳衔鱼的景象,便绘下丁这千年佳作。可是多数人并不认为它是一件一般的艺术作品。而是远古居民某种社会思想意识的反映。一种意见认为,白鹳衔鱼是死者所属氏族崇拜的图腾,把石斧与它放在一起,是表示死者的亡灵携带着自己的工具或武器回归于本氏族图腾神的故地;也有人认为,古代民间有以“鱼”来作配偶、情侣和婚姻的象征的习俗,往往将一对情侣或夫妇的一方比作鱼,将另一方比作食鱼的鸟类,这里的白鹳衔鱼则是表示两个分别以白鹳和鱼为图腾的氏族,结束了它们之间的争斗,并通过建立起相互问的通婚关系缔结了和约;再有一种意见认为,彩陶瓮为当地一位部落酋长的瓮棺,画上那件制作考究的带柄石斧,可能是酋长生前的使用物,它并非是一般的普通工具或武器,而是一件能代表身分和权威的东西,而白鹳和鱼则各为两个氏族的图腾,白鹳为死去酋长本人所属氏族的图腾,鱼为其敌对氏族的图腾。白鹳氏族曾在这位酋长的领导下,与鱼氏族进行过长期的斗争,最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当这位酋长死去时,白鹳氏族的人为了纪念他的功勋,便在他的瓮棺上画了这幅纪事画。画面上,白鹳画得雄壮有力,衔敌傲立,气势高昂,而鱼却画成苍白无力,俯首就擒的形象,明显地反映出胜者与败者的不同形象。这个解读是很有道理的。

总之,这幅白鹳衔鱼石斧图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且深刻复杂,充满了写实精神和宗教神秘色彩。它画在瓮棺上,既是“墓志铭”,也是“纪事碑”,使这件陶瓮成了可与印第安人的图腾柱相媲美的东西。对图画所含内容的解读,将是学者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