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瘗鹤铭》作者之谜

瘗是埋葬之意,瘗鹤铭,即葬鹤的铭文。关于《瘗鹤铭》的由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一日到焦山游玩,见一对仙鹤在空中盘旋起舞,姿势优美,感叹道:“要是写字都像仙鹤这样灵活就好了。”当家和尚见他喜欢就将仙鹤送给王羲之,约定等王羲之办事回来再将鹤带走。不料等王羲之再次来到焦山时,那一对仙鹤已经死去。王羲之十分悲伤,遂含泪挥笔,在岩壁上写下了著名的《瘗鹤铭》以示悼念。这些字仿佛神来之笔,个个像仙鹤一样优美潇洒。

然而,《瘗鹤铭》的作者究竟是谁?千百年来,书家、学者始终争论不休,这主要是由于铭文只书名号,未写作者。虽然有人考证王羲之的妻子是镇江人氏,王应是镇江之婿,《瘗鹤铭》出于其手,较为可信,但宋人黄长睿考证它为梁代陶弘景所书。陶弘景隶书、行书均佳,当时他已解官归隐道教圣地镇江茅山华阳洞,故认为属于他的墨迹。而宋代的欧阳修、沈括等人则认为该铭文是唐朝诗人顾况所为。其次还有王瓒说、皮日休说等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表示,学术界目前倾向于王羲之或陶弘景,但目前都还缺乏证据。《瘗鹤铭》的作者究竟是谁也就成为一直困扰书法界的千年之谜。

《瘗鹤铭》几度沉浮的身世

围绕《瘗鹤铭》年代的争议也颇多,有东晋说、南朝梁说、唐代说等五种,然而它系唐前石刻却勿庸置疑。《瘗鹤铭》原来位于焦山的峭壁上,在唐宋之际,因为山体遭受雷击引起滑坡,石碑就随山石一起坠入江中。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镇江太守钱子高从江中获得了一块《瘗鹤铭》残石,便将其与另外三块晋唐时期的石碑一起置于焦山之上,取名宝墨轩,焦山碑林由此而来。

残石重见天日以后,有许多人前来观摩摹拓,有的甚至凿几字带走,学者们也都来研究它,《瘗鹤铭》从此闻名天下。然而数十年后,石碑又坠入江中。此后《瘗鹤铭》便一直沉在江底,直至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才由镇江知府陈鹏年募工从江中捞出,放在定慧寺山门左侧。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多次上山侵扰,寺里的僧侣将石碑掩藏起来,才使其免遭一劫。现存的残石共有5块,总共93字,其中有11个字不全。如今,在宝墨轩仍有《重立瘗鹤铭碑记》,碑记文中说到:“ 盖兹铭在焦山著称,殆千有余年,没于江者又七百年。”叙述了石碑“多灾多难”的经历。

“大字之祖”的至高地位

“北有《石门铭》,南有《瘗鹤铭》”的说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由来已久,被称作南北二铭。

言恭达认为,《瘗鹤铭》书法古朴自然,潇洒奇逸,对研究中国书法碑帖融合的创作思路具有很大的启发,作为摩崖石刻,《瘗鹤铭》既有帖学的流畅,文人的气息,又有北碑的气势和开张,更见用笔、篆籀古法,是碑帖交融创新的典型代表。同时,它是书法从隶书向楷书转变的产物,既有隶书的厚重古朴,又有楷书的端庄和规范,是研究书体在演变中的重要资料,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和重要的书法史地位。

历代书家都把《瘗鹤铭》作为书法学习的重要范本,宋代黄庭坚吸取了它的精髓,成为一代大家,他称《瘗鹤铭》为“大字之祖”,作诗曰“大字无过瘗鹤铭”。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焦山读书时,曾与瘗鹤铭朝夕相处,深受其影响,板桥体的创立无不与其相关。

日本江户时期著名书家良宽取法《瘗鹤铭》而成为一代宗师,并影响了日本书道的进程。焦山也被日本书界称为书法之山,每年都有崇拜者来此朝圣。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