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人物故事漆屏:北魏的社会生活的见证

屏风是中国古代家具中出现较早并且成熟也较早的式样。屏风的功能正如我们所想象的,是在大空间中隔离出较小空间的器具,但有些时候屏风的作用只是在装饰之外,烘托某种气氛,营造某种情调。

司马金龙墓坐落在大同城东南7.5公里处的石家寨村西南。全部地下建筑由墓道、墓门、前室、后室和右耳室组成。墓室南北总长17.5米,后室高5.20米,墓道全长28.1米,全部用砖5万余块,每块砖上都有阳文“琅玡王司马金龙墓寿砖”十字。该墓虽早期曾被盗,但仍出土大批釉陶俑、生活用具、木板漆画以及石雕棺床、柱座和墓志铭,总计达450余件,为同期墓葬所少见。其中许多是罕见的艺术珍品,反映了北魏的社会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彩绘人物故事漆屏就是其中一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据同时出土的北魏司马金龙墓中的“司空琅琊康王墓表”记载,司马金龙墓的确切纪年为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即公元484年。由于南北朝时期出土的漆器非常少见,因此这件北魏早期的器物就成为了解当时漆器制造工艺和生产状况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北魏时期人们仍是席地而坐,这也是这件屏风比我们后来常见的要矮得多的缘故。

出土的这套漆屏风中,比较完整的共有五块,木制板面遍涂朱漆,题记和榜题处涂成黄色,上书墨字。漆画是双面的,但入葬时朝下的一面腐蚀严重,原貌难以辨别。另一面保存较好,色彩依然艳丽如新,题材是西汉刘向的《列女传》里的故事。

这件屏风上的绘画采用了渲染和铁线描手法,线条均用黑色,人物面部和手部涂铅白,衣着和器具处各添黄、绿、橙红、灰蓝等色,画风意境与顾恺之极为相似。画中的榜题和题记文字也是少见的北魏墨迹,古拙而充满生命力。

漆屏风用木板制成,出土时较完整的有五块,遍髹朱漆然后作画,有黄色墨书榜题和题记。屏风两面原皆有画,入葬时朝下的一面腐蚀严重,原貌难以辨别,向上一面保存较完好。

第一、二块屏风画用栏界分为四层。

第一层六个人物,为帝舜恪守孝道的故事;

第二层三个人物为周太王妃太姜、周武王母大姐、周文王母太任的立像;

第三层两个人物,为鲁师春姜及春姜女像;

第四层六个人物,为班捷仔辞成帝同乘辇故事。以上故事多出自西汉刘向所著《列女传》,帝舜事迹见《史记·五帝本纪》。

屏风所画内容与汉代以历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的相承袭所画人物用黑线作铁线描,脸、手涂铅白,服饰器具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渲染,画风与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十分相似,面相则已见南朝“秀骨清相”之端倪。而以漆或油彩作画比在纸、帛上作画更为不易,可见漆工技艺高超。这件屏风不但在当时属于上品,在现存北朝文物中也是难得的精品。与屏风同出的还有四个石雕屏趺,当初是插立屏风用的,每件边长约 32厘米,高6.5厘米。屏趺雕刻极精,但内容与屏风画没有联系,均与佛教有关,说明当时北魏佛教十分兴盛。

彩画漆屏风出土时大都已经朽散,从保存较好的两段看,绘画艺术和油漆工艺都有很高的水平。它继承了战国和两汉漆画的优良,在相当大的画面上以富丽的色彩描绘了真实生动的多种图画,而技法上却较两汉前进了一大步。它的发现是美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漆画上有大片题刻题榜文字,字体秀丽遒健,用笔和结字已近楷法,是晋隶向唐楷过渡的典型为不可多见的北魏书法真迹。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