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缦堂日记》残缺部分下落之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世中国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而日记作为一种重要的传记资料,往往从其主人的日常生活中折射出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晚清时期,涌现出一批享誉朝野的著名日记,其中著名文史学家李慈铭所著《越缦堂日记》被誉为晚清“四大日记”之首。这部洋洋数百万言的日记是李慈铭积40年心力,铢积寸累写成的。书中有大量的读书札记,内容涉及经史百家,学术价值极高。《越缦堂日记》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分两次影印出版后曾风行海内。

李慈铭,字芜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书香名门。光绪进士,任过户部郎中,官至山西道监察御使。他为人正直敢言,曾多次上书朝廷,揭露地方吏治腐败,为民申述冤情。李慈铭学识渊博,对史学功力尤深。其诗作摹拟唐人,间亦有宋人风格,与其骈文均为当时所重。

上世纪20年代后期,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影印版《越缦堂日记》,凡数十本,称为正编,后又续印了十二本,蔚为大观,问世后很受欢迎。该日记无所不有,如朝野轶闻、朋踪聚散、史料辑拾、古物考据、山川胜迹游览、书画鉴赏、声色娱乐、草卉培植等等,可称得上汪洋恣肆、包罗万象。

至于这部颇具影响的日记原稿问题,据有“补白大王”之誉的文史专家郑逸梅介绍,他1954年去杭州拜访前辈名学者项兰生时,听项老说到该日记稿本归其远房表亲钱某以20万元购藏,作为姑苏钱家传家之宝,那么时隔十多年,可能《越缦堂日记》原稿仍归钱氏珍藏。文史学家江云于1947年发表在上海《文汇报》上的《李越缦日记与书札》一文中提到“……李氏卒于光绪甲午(1894)之冬,年66岁,可惜最后几年的日记没有印本,据闻其中有不满樊增祥的话,被樊氏毁掉或是藏起来了。这话不知确否,无论如何总曾是一件憾事。”这种说法,郑逸梅也曾听到包天笑、狄平子、毕倚虹等不少前辈这样讲过,但心中仍存疑。

樊增祥,光绪年间进士,清末曾任渭南知县,后历任陕西、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师事张之洞、李慈铭。工诗词,诗风明丽脱俗,以前后《彩云曲》咏晚清姑苏籍名妓赛金花(傅彩云)而在文坛上享有盛名,樊增祥的词和骈文也自具特色。他与师长李慈铭产生矛盾似也不足为奇。

1956年,郑逸梅在苏州吴江县盛泽镇会晤老诗人苏继卿偶然又说到此事。苏老却说道,抗战前的一天,他在一家书铺偶遇樊增祥的长女樊绮贞,便想到《越缦堂日记》的残缺本,托书铺老板代为探问。樊绮贞说那日记一向由她父亲秘藏着没有毁失,直到父亲于1931年秋逝世,家人才拣出让给一书商。

另据苏继卿回忆,那些日记几经辗转,被时任南京汪伪傀儡政府内政部长的大汉奸陈群获得,藏存于他斥资修建的泽存书库里。1945年抗战胜利后,此书库及陈群公馆被东南挺进军总司令汤恩伯接收,运走两大卡车古籍善本。而后泽存书库并入中央图书馆。从这一线索可推测出所谓被毁的李慈铭留下的部分日记或许还存于世间,但不知何时始得出现。而80余年前上海影印出版的《越缦堂日记》由于印数少,几经岁月沧桑,存世的已相当少,实属相当珍贵。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