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城市记忆”展 听老物件儿讲述那些事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顺着“中轴线”,拐进“夏家胡同”,“椿树大院”门口钉着个发黑的老报箱,一条鸡肠小路蜿蜒而下,从朴实的四壁红砖,到反射着光泽的瓷砖贴墙;从黑白照片到彩色全家福……以往的博物馆陈列大多是静态的,而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城市记忆”展则力图变静为动,请“画中人”走出来。

它们激情燃烧的岁月

带着自己当年的记忆与北京城息息相关的情结,走进首都博物馆的展览大厅,你会看到陈列中的物件带着“家里”特有的气息。活的人、活的物、活的场景,使展厅如同一个“家”在迎接客人。

与以往“重器”云集的大规模展览不同,“城市记忆”的展厅内大都是些针头线脑的寻常物。“取消了橱窗,布置成‘家’的感觉,是希望大家从老物件中品味曾有的岁月留痕。”首博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这里,能感受到老物件带给我们的回忆以及新中国成长的印迹。

据介绍,这里的展品来自朝阳文化馆,且大部分都是热心市民捐赠。“如今在朝阳文化馆里已经积攒了约3000件各个时代的生产、生活用品,这次场地有限,只带来了800余件。”朝阳文化馆“老物件工作坊”的负责人沈琳英说,如果观众觉得首博的“回忆”不够多,可以随时到朝阳文化馆参观。

对于每个捐赠者,沈琳英都记忆犹新,感动、感激、压力等等交织在一起,让她对于这份不大不小、不轻不重的工作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不久前,一位家住宣武区的老人拄着拐杖,几步一歇地走到了朝阳文化馆二楼的“老物件工作坊”,捐赠了一台BP机。看到老人,沈琳英一眼便认了出来——半年前,他捐过一个六七十年代装衣服用的皮箱。此时的老人,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精神,中风后的他说话有些迟缓,腿脚也有些不灵便,却还叨念着要把家里用不着的老物件捐赠出来,“给后人留个念想儿”。像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捐赠品虽然不是身价不菲,却也是他们心中价值连城的宝贝。这些承载了捐赠者最美好回忆的老物件,如今成了时间与历史的见证者。这台60年代的缝纫机便是北京衙门口村王彩霞老人最甜蜜的回忆。30年前的蜜蜂牌缝纫机是她当时最有面子的嫁妆。婚后,靠着这台缝纫机,王彩霞打扮了自己也打扮大了女儿。而这台60年代的9英寸黑白电视机也是饱含了程老师许多甜酸的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程老师通过各种关系得到一张电视机票,几经凑钱终于买回了家。平时电视都是上锁的,只有看《新闻联播》或重要节目的时候,电视才会打开,怕孩子们给弄坏了。沈琳英滔滔不绝地给记者讲述着捐赠者的故事……3年多的时间,越来越多承载着历史余温的老物件,正源源不断地被送到这里。

它们从“破烂儿”到“文物”

如今的“老物件工作坊”已经名声在外,来自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的群众都来电咨询捐赠事宜。然而,就在老物件还被视为“破烂儿”的时候,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却是不得不提的“主角”。90年代,凭着对老物件的喜爱,徐伟开始陆续地从家里和朋友那里找来一些生活中的老物件。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下,他硬是把在一些人眼里“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放到了文化馆里。出乎意料的是,来文化馆参观的人不仅没有对它们反感,反而不时称赞文化馆的用心。老物件慢慢有了越来越多的拥趸,甚至成了馆里的一个亮点。这个意外的收获,让徐伟开始有了“收集大批老物件,给后人留些值得回忆的东西”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想法也在徐伟的头脑里慢慢生根。

2006年,徐伟开始有计划地实施他的收藏计划。那么,如何能够大批地找到这些老物件儿呢?头脑灵活的徐伟灵机一动,想到收破烂的人手里必定会有。恰巧这时,一个号称“10分钟便能召集200个‘同仁’”的“破烂王”给徐伟帮了忙。聚集在文化馆广场的收破烂者不明白,这几块钱收来的“破烂儿”,咋还有人这么稀罕。尝到甜头后,他们便更加卖力地为徐伟收旧物。从此,每天下午4点,文化馆的广场前,几十辆载着旧物的平板车,成为了文化馆的一景。保温桶、煤油灯、剃头刀、黑白电视机、“百灵”收音机、搪瓷缸子……这些“老物件工作坊”里的旧物,其中一部分便是徐伟从收破烂者手中买下来的。从“破烂儿”到“文物”的跨越,看似万水千山,实则只在有心人的一念之间。

2006年6月,老物件展在文化遗产日的当天第一次与市民见面。意料之中,也在之外——老物件不仅受到百姓的欢迎,更是得到许多媒体的争相报道。一时间,这些百姓淘汰下来的“破烂儿”顿时成了“文物”。从当初满北京淘换来的几十件,到如今主要靠群众捐赠的3000多件生活旧物,徐伟和沈琳英经历了别人的不解,也感受了无数市民的认同与支持。随着知名度的增加,“老物件工作坊”已经成为朝阳文化馆的一大特色。

2008年底,正在为举办一次反映北京人生活变迁的展览而急得上火的首都博物馆设计部主任徐伟此时看到了对“老物件工作坊”的报道,“这不正是我想要的吗?”愁眉不展的他顿时茅塞顿开,当即驱车来到朝阳文化馆。看到展品后,“二徐”很快达成一致,“订立盟约”,准备2009年的国庆期间在北京首都博物馆进行老物件展览。

展览截止日期:10月31日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