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历史文物征集刻不容缓

最近,国内有关文物部门加强了向社会征集近现代历史文物实物的力度。但是,从实际的征集过程看,其效果不如人意。

对近现代历史文物的认识存在误区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对近现代历史文物的认识还存在误区。一是认为近现代历史文物在时间上离当代比较近,存量多,价值不大,因此,对近现代历史文物的重视征集保护程度要远远弱于古代文物。实际上,近现代历史文物的存量虽然比古代文物要多得多,但对近现代历史文物如果不注意征集保存收藏,也是遗失一件就是一件,失而不会再得。特别是由于近年来各地大兴土木,城市建设热火朝天,不少近现代文物往往首当其冲,不受重视,或受到严重损害,或被随意遗弃。而事实上,许多近现代文物看似平常,却有十分重要的实物学术研究价值。比如,上海历史博物馆曾征集到一件在城市建设中被发现的19世纪80年代的消防龙头,看似毫不稀奇,但它却是上海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消防龙头。如果缺了它,对上海近代消防发展史的研究就缺了一件重要的实物。二是以文物的市场价值来等同于其学术研究价值。不少人以为近现代历史文物尤其是革命历史文物缺少市场经济效应,因此根本不把它当一回事。这种仅以市场价值作为文物价值大小的衡量标准对近现代历史文物的征集是极为不利的,使不少目前尚不具有市场价值但有研究纪念价值的近现代文物白白流失。如上海正广和曾经向上海历史博物馆捐赠过一瓶有80余年历史的瓶装蒸馏水,虽然没有多少市场价值,但是对我国早期民族饮料工业的研究却有相当的意义。

应采取灵活收购政策多渠道征集近现代历史文物

目前国内有关文物部门对近现代历史文物的征集,主要还是依靠社会无偿的捐赠,即便给予捐赠者适当的物质奖励,也还是属于象征性的。对此,有关专家建议:是否能够在鼓励社会踊跃无偿捐赠近现代历史文物的前提下,采取一些更加灵活的符合市场原则的收购政策,多渠道征集这些历史文物。这样,一些近现代历史文物,尤其是部分极其珍贵稀有的革命历史文物会浮出“水面”,得到更好的保护。

据专家介绍,目前对涉及到一些高级领导人的革命历史文物,国家规定不允许进入市场流通,只能无偿捐赠。但是,其他的一些近现代历史文物是否能够进入流通领域,并无具体的规定。因此,为了有利于近现代历史文物的征集,有关方面是否能够制定一套相应的近现代历史文物征集的具体政策。如具体规定哪些近现代历史文物只能捐赠,不可以进入市场;哪些可以在市场流通,但是只能定向卖给国家机构;哪些完全可以由民间流通收藏。这方面,可以从国家目前对古代文物流通的规定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如现在国家规定:有些古代文物,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但是不允许出口,必须由境内机构购买。这样,既让一些珍贵文物能够从“幕后”走到“前台”,不致流失,又为国家机构征集文物寻找到了一条新途径。国内一些知名文物机构近几年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寻觅到不少珍贵的古代文物。

征集到的社会主义时期文物更是少得可怜

目前,近现代历史文物的征集还很不均衡,征集的面还比较窄。在各地区征集的近现代文物中,社会主义时期的文物尤其少得可怜,有的省市几乎是空白。

不少地区没有专司征集和收藏近现代历史文物职能的博物馆。近现代历史文物的基础征集整理研究工作均十分薄弱。除了少数单位,近现代历史文物的档案普遍没有建立。已经经过专家确认的近现代历史文物的建档后续工作也没有跟上。大部分近现代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保管条件不如古代文物保护单位。缺少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已经成为制约近现代文物保护的一大瓶颈。而在近现代文物的鉴定确认方面,更是存在种种遗漏。

许多地方对近现代文物的征集收藏保护根本没有完整的计划,而是“随波逐流”,走一步算一步。久而久之,许多近现代文物就会散佚。到时候再想收集,恐怕晚矣。因此,近现代历史文物的征集已成为文物征集工作的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