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钱最为值钱 鉴定要注意“两大误区”
母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母钱应当包括钱样(牙样、木样等),雕母、铸母,部颁样钱,呈样钱。而人们一般说的母钱大都是指铜铸母钱,即狭义上的母钱
关于母钱,近现代古币收藏大家和专家均有论述,且大同小异。张治中先生在《中国古币真假辨别入门》文中谈道:“母钱其特征不是单纯的大者,更不是钱文细者。它起码要具有以下几点:比正常流通钱稍大;钱面文字精细;内外廓处有稍,以利于翻砂时拔模。”
而当代古钱币鉴赏家董大勇先生也认为,铸母就是直接用来翻铸钱的样板钱。其材质有锡、铅、白铜、红铜、青铜等。其特征是钱径大于常品,小于雕母。铜质优于常品,其外缘轮廓、穿口都较光洁,一般还留有冷加工(锉磨)痕迹。钱文笔画清晰,较为挺拔深峻,大部分在厚度和重量上超过同类流通钱币。
厚重乃母钱基本特征之一
近年来,由于个别“畅销”专辑的不恰当引导和含糊的误导,集币爱好者往往囫囵吞枣,一味认为母钱比同版别的流通钱厚重,甚至不加辨析地认为特别厚重的钱就是母钱。
其实,厚重是相对的。有的母钱在厚度和重量上与常品钱几乎没有区别。母钱比同版别的流通钱略大略重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因为流通钱在铸出后需清除表面黏附物,摩擦掉粗糙的表层,加上出炉后的稍微收缩,所以大小、重量要比它的母钱小一些,轻一些,但不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特征。
而铁母则另当别论。铜母和铁母虽均为铜质,但铜母是铸造流通铜钱的母钱,通用铜钱一般要小于、薄于同价的铁钱。因此,铜母要比同等价值的铁母轻一些、薄一些。
所以说,母钱厚重是相对的,不具有普遍性。厚重乃是母钱的基本特征之一。
拔模斜度并非
识别母钱的唯一标准
铜母钱是铸造的工艺用钱,是批量铸造常用钱的模具,铸造时需要外轮是斜削和尖削状,内穿也要求有一定的斜度,一般大型铜母钱外轮和穿孔斜度很明显,大、小型铜母也有一定的斜度。这是由于翻砂所用型砂或土砖未经加胶质物拌和压紧固定后仍较松散,易于受损。
用母钱印范时,须将母钱按入型砂或土砖末中一定的深度,形成阴文钱型。若外轮和穿孔是平直的,则形成的钱型壁是竖直的,要取出母钱,稍有偏差就会碰坏砂型,造成翻工。若母钱外轮是尖削状或斜削状,内廓穿孔也有一定斜度,印出的钱型就会形成不同的斜度,母钱容易和型砂脱离,不会破坏砂型。这就是母钱要有拔模斜度的原因。
有无拔模斜度是鉴别母钱的重要条件,但并非唯一标准。其实,只要在操作时仔细,格外小心,保持垂直提升或改进砂箱的提升设备,也可用没有拔模斜度的母钱造型铸造。从两宋母钱实物分析,有的具备拔模斜度,有的并不具备。市场上以有无拔模斜度作为鉴别母钱的主要依据是欠妥的。
拔模斜度只是母钱的重要特征之一,有无拔模斜度并非识别母钱的唯一标准。
母钱最为值钱
作为货币,母钱除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功能等普遍职能外,它又不同于一般货币的功能,其远远超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范畴。
首先是选材优。母钱区别于一般货币的特点之一是其多用优质铜材或其它优材做成。历史上从产生翻砂铸造货币以来,目前可见的存世母钱铜质均优于一般流通货币,据资料记载清代母钱一般用铜均在四炼以上,有的高达六、七炼。除特别情况以外,母钱虽历经上百年,乃至千余年的世事沧桑,不论出土之品,还系传世之物,均灿然而富韵致,在币海茫茫中傲然卓立,其非同凡响的特质不言自现。
其次是铸工精。母钱因系雕母直接翻砂铸成,为大批量铸造常品钱的前期重要工序。其铸造采用了一般钱币不具有的特殊工艺。在翻砂过程中,有时也并非百分之百的完美,有的尚需多次修模,以求尽可能多地保持和雕母钱的一致,耗时耗工可窥一斑。更有精者,几乎可与雕母钱媲美。其钱文与书法原貌不相上下,甚至更富立体感。
还有一点是铸量小。母钱作为成批量翻砂铸钱的直接模具,其要求严、用料精、成本高,不可能像子钱(常用品)那样大量翻铸,因而历代存世母钱均较珍罕。对一般钱币爱好者而言,能集得一两枚母钱则足以把玩尽兴。
综上可以看出,母钱因具有选材优、铸工精、铸量小等特点而远大于货币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其因材质优,故价值大;因铸工精,存在劳动时间长等因素,故工艺及艺术含量高,欣赏性强;因铸量小,存世少,故尤显珍贵。
可以说,母钱从它产生那天起,一直流传至今,无不因其特殊的品质而备受世人的青睐与呵护。纵观存世母钱,无论生坑还是熟坑,千百年来依然神采焕发,其质优工精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其无不凝聚着国人对其精心庇护和厚爱。不论普通庶民还是达官显贵,无论一般收藏爱好者,还是专家学者,无不对其倾注了大量的较多的关切和保护,甚至毕生的偏爱。
母钱与生俱来就具超值功能,就具不可替代的可藏性。就像当今的金、银币,绝非一般的流通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不是一般的交换和兑换。母钱至今仍魅力无穷,深受专家垂青,极令钱币爱好者痴迷,备受市场关注和追捧,因此其超值功能越发存在和显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