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南越王墓发掘故事

施工中意外发现古墓

1983年6月9日,象岗山省政府办公厅宿舍楼的工地上,工人们在施工中意外发现了一处巨石封顶的地下建筑。具有文物保护经验的省政府基建办公室邓钦友科长马上打电话告诉了文管会考古队。

经过仔细研究和探墓,当时的广州市文博学会会长麦英豪与黄淼章、陈伟汉等考古工作者认为这处地下建筑是一座二千多年前的汉墓,不但陪葬品丰富,而且从未被盗掘过。

古墓为一座凿山为藏的墓葬,其南面有长约20余米的斜道墓道。墓道中填满了原坑土,中间夹杂许多大石,一层压一层,直到墓门口。同时经过外围钻探发现,外围并没有其它坟墓,看来,整个象岗山头全让墓主给独占了。

求“长生不老”带药石陪葬

8月25日,古墓的发掘正式开始。

第一阶段的发掘工作要数西耳室的发掘最为复杂和扣人心弦。西耳室是各种器用及珍宝的库藏之所,随葬品数量大,种类多,从室内至过道全塞满器物,考古人员根本无立足之地。经过仔细研究,队员们提出一个悬空发掘的方案,即趴在搭建的木板架上,俯身清理器物。由于天气炎热,头部朝下,不用多久,队员们就大脑充血,汗流浃背了。

发掘中,令队员特别感兴趣的是,在库藏室发现了完整实用的铜杵、铁杵和铜臼共2套捣药工具,旁有成堆的辰砂、铅粒、硫磺等五色药石,还有中草药、药丸等。五色药石又称为“五石散”,传说服之能延年益寿。看来,象岗墓主不忘长生不老,竟将生前服食的五色药石也带入墓中。

“文帝行玺”揭开墓主身份

主墓室石门的开启也遇到了麻烦,最后考古队通过解决“开中门”的问题,终于将石门打开。

在将主室顶跌落的泥土清掉之后,露出棺木残痕,一幅惊人的景象呈现在眼前:墓主身穿玉衣,腰间佩十把嵌缠金玉的铁宝剑,其中最长的一把剑长1.46米,为目前所见汉墓中出土最长的铁剑。头部置精巧的金钩玉饰,下枕丝囊珍珠枕头。此外,在墓主周围,还发现不少精美的玉雕,堪称汉玉珍品。

正当人们在推测这位身穿玉衣的墓主是南越王中的哪一位时,在墓主身上发现了一枚玉印,上面工工整整的篆刻有“赵”两字。但《史记》、《汉书》都查不到赵。墓主的身份似乎被蒙上了一层面纱,故意让考古人员看不清其真面目。

9月22日下午,一个戏剧性的高潮在墓主室发掘中出现了。一名队员意外地在墓主的胸腹间发现了一枚金光闪闪的龙钮金印。当用小毛笔轻轻地拂去金印上的尘土,慢慢地翻转时,“文帝行玺”四个刚劲有力的小篆顿时映入眼帘。一个古老重大的历史悬案解决了!原来墓主赵就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胡,他曾在历史上自称文帝。

家禽家畜海产品墓中皆有

主室的后端是一间后藏室,也就是储放珍馐食品的库房。后藏室在象岗南越王墓7个室中面积最小,其平面略呈方形。此室虽小,却层层堆栈百余件大型铜器和陶器,其中以炊器、储盛器和盥洗器为主。

后藏室随葬的100多件器物,其中中小型器物都有丝织品和草编植物包裹、捆扎的痕迹。属于炊煮器的底部有的还有烟炱痕。据此分析,多数器皿是用实用器随葬。此外,在室内地板上还发现3~5厘米厚的木炭堆。木炭和随葬品同放于后室,显然是作为烧煮食物的燃料。

为适应南越王地下阴间生活之所需,在后藏室还存储了不少食物。他们大多数被放置在铜器和陶器中,有的还用草编织物包裹。有30余件器物内盛装有家禽、家畜和海产品,经鉴定的动物种类有:黄牛、家猪、家鸡、山羊、禾花雀、水鱼、花鱼、黄鱼、广东鲂、虾、青蛙、龟足、笠藤壶、河蚬和鲤鱼等近20种。在后藏室的三个陶罐中,还发现了200只去掉头、爪的禾花雀。炸、禾花雀曾经是广东的一道名菜,看来,这道南粤名菜已有二千年的历史了。

发掘结束后,广东省和广州市领导作出决定,南越王墓原址保存,就地筹建博物馆。1993年2月,南越王墓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我国著名博物馆之一。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