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珍宝“龙耳虎足方壶”的历史故事

陈列于河南省博物院的莲鹤方壶 田芳 摄
从河南收集的将在“凤舞九天——楚文物特展”上展出的10多件文物昨日从郑州装箱启运,这批文物中除了河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王子午鼎,还有一件精美的文物引起了记者的极大兴趣,它就是龙耳虎足方壶,除了震惊于它的美,还因为它的背后拖着一串文物故事。
精美细腻现楚风
将于5月22日在湖南省博物馆“凤舞九天——楚文物特展”上与市民见面的龙耳虎足方壶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1号楚墓。壶高79厘米,颈修长,腹扁鼓,有圈足,形体秀丽俊俏,与西周时期铜方壶相仿,而其附设配件和花纹,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壶盖内外壁皆雕镂精细的蟠虺纹,盖体下缘之四个兽头正好卡住壶口边沿,设计精妙合理。壶之双耳加饰两条回首伏龙,圈足下为两只立体伏虎,浑圆雄壮,生动逼真。壶颈、肩和圈足皆以粗细不等的阳凸线雕出娟丽清秀的纹饰,腹部则留出四块空白,给人以清新感,避免了通体细密花纹造成的繁芜。
背后故事一串串
淅川下寺1号楚墓出土的龙耳虎足方壶还有一只可称得上孪生姐妹的方壶,名字也叫龙耳虎足方壶。
1923年8月,河南省新郑市大旱,似火的骄阳烤得庄稼都打了蔫儿。新郑市李家楼村的一个普通村民,决定在自家的菜园中打口井,以解灌溉之急。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普通的菜园下面,竟然是春秋时期郑国国君的大墓。经过发掘,100多件青铜器及数百件玉器、器陶等文物重见天日,其中就包括一对龙耳虎足方壶和一对莲鹤方壶。这批文物后被河南古物保存所(今河南省博物院)收藏。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告急。为了保护这批宝贵的文物,冯玉祥下达了“河南博物院馆藏精品即刻南迁”的命令。于是,含龙耳虎足方壶和莲鹤方壶在内的部分重要文物被连夜打包,分装68箱,转移到了抗战大后方——重庆。然而,在这里,这两对方壶的命运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改变。
1949年11月,战败的国民党开始撤往台湾。临走之前,他们没有忘记带上河南博物馆的那68箱国宝。两只龙耳虎足方壶被分别放入两个箱子里,分别装到了不同的飞机上。当其中一架装有龙耳虎足方壶的飞机在炮火中起飞后,解放军便犹如神兵天降般封锁了整个机场。余下的飞机以及飞机上所装载的文物,逃脱了背井离乡的命运。这其中,包括一对莲鹤方壶及剩下的一只龙耳虎足方壶。在一同经历了入土、出土、南迁之后,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姐妹”——另一只龙耳虎足方壶,离自己越来越远……
楚墓出土的龙耳虎足方壶与郑墓出土的龙耳虎足方壶生于同一时代,是否出于同一工匠之手,让人联想翩翩。
见证楚汉文化大融合
谈到龙耳虎足方壶,立马会谈到莲鹤方壶,它们被称为“绝代双骄”。昨天,记者在河南省博物院见到了一个莲鹤方壶,壶为扁方体,壶身高大,修颈斜肩,腹垂鼓,双耳,圈足。壶盖铸作莲花形,立雕双层莲瓣,花瓣上布满小镂孔。莲花的中央有一活动小盖,上立鹤,昂首振翅,似鸣似舞。壶腹遍饰蟠龙纹,龙角竖立,回首反顾。壶腹四隅各有一神兽,兽角弯曲,顶端分叉,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圈足之下压两只怪虎,抬首屈肢而伏。在神秘氛围中烘托出一丝清新的感觉。郭沫若先生称道壶盖之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视一切”。
河南省博物院研究员李宏告诉记者:“莲鹤方壶的造型优美新颖,艺术构思巧妙,与商朝那些厚重而庄严的青铜器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艺术风格上反映出东周时期雕塑艺术发展所带来的清新气息,这就很有可能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结果,或者莲鹤方壶影响了龙耳方壶,或者龙耳方壶影响了莲鹤方壶,这是当时的社会变革的时代风貌在艺术上的真实体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