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油画收藏方面的知识

油画是舶来品。如果从15世纪荷兰画家凡·代克兄弟采用胶粉油彩颜料作画算起,至今不过600年的历史。这与中国绘画自战国帛画至今的2000余年悠久历史相比,简直算不了什么。但是,就是在这看似短暂的数百年发展沿革中,西方油画可谓流派纷呈,大师辈出,传世名作浩如烟海。如今,油画已经无可争疑地成为世界性的绘画,没有一种其它美术门类可以与之抗衡。在收藏领域中,就世界范围而言,油画也是无可匹敌地高踞首位。

20世纪初叶,当西方油画已从后期印象派进入了马蒂斯、毕加索、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交替更迭的现代派时代,中国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画家如李铁夫、冯钢百、李毅士、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颜文粱、潘玉良、庞熏琴、常书鸿、吴大羽、唐一禾等,先后负笈东洋西欧学习油画,学成回国后投身于新美术运动,创建新型的美术教育,组织各种画会,举办画展。形成了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派,以林风眠、刘海粟为代表的新画派和以庞熏琴、倪贻德为代表的现代派,写下了中国油画开拓者艰辛创业的一页。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而来,中国油画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写实、超写实,抽象、半抽象,古典、先锋、新表现,各种流派纷纷登台亮相。油画作品多元并呈,千姿百态,百风突起,各领风骚。而油画艺术市场,也在这种风风火火的热潮中悄然兴起。油画作品开始进入平常百姓家,油画收藏群体逐渐形成,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艺术市场中,油画找到了自身的位置,并正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目前,油画在中国艺术品收藏界和艺术市场,正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这首先是因为中国油画界涌现了一大批极具实力和潜能的油画家,如陈丹青、罗中立、杨飞云、王沂东、艾轩、何多苓、孙为民、洪凌、邱瑞敏、俞晓夫等等。他们都有扎实的艺术功力,审美观念多元化和艺术个性大解放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他们的作品自然会受到具有前瞻性眼光的那些艺术品收藏家们的青睐。其次,是因为刚刚起步的中国艺术市场亟待早日实现机制的规范化,稳定健全的国际艺术市场愈来愈成为中国艺术市场重要的参照系,在世界范围内油画经久不衰的走势必然对中国艺术市场产生影响,而与此同时,中国画却由于传统与创新的撞击冲突正面临危机,又由于中国画假画泛滥成灾,行画充斥于市,使艺术市场出现了徘徊低迷的状态,人们自然会把视线投向蓬勃兴起的油画。再次,或许是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品收藏家队伍在不断壮大,而且他们的审美取向和兴趣构成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一大批受过良好教育和具有全新观念的艺术爱好者开始进入收藏家的行列,油画无疑是他们的首选目标。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油画也开始登上艺术品拍卖的舞台,其中尤以陈逸飞和吴冠中最为令人瞩目。陈逸飞的油画《山地风》和《浔阳遗韵》成交价分别为286万元和137.5万港元;吴冠中的《蒙马特高地》为84.5万港元。对于这些事实,人们或许可以仅仅作为带有某种偶然性的个例看待,但也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油画在当今艺术品收藏界和整个艺术市场中的地位。

近年来活跃在艺术市场的许多艺术造诣深厚又极富市场潜质的实力派油画家,诸如罗中立、陈衍宁、周春芽、毛焰、常青、杨飞云、刘小东、庞茂琨、夏俊娜、林菁菁等,尽管他们的作品价格不菲,但由于通过自己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已在艺术市场确立了较为稳定的地位,因此仍然受到收藏家们的关注。而在艺术界具有定评的中国老一辈油画家,如吴作人、沙耆、常玉、靳尚谊、詹建俊、全山石、朱乃正、陈钧德等,他们的作品价位更是稳中有升,逐步上扬。

中国油画在艺术市场不断升温的趋势,从每年一度规模宏大的艺术博览会上也可得到佐证。艺术博览会以其相对较为规范的操作和客观的价值取向及质量定位,为收藏家们提供了一条较为公正合理的艺术品交易渠道,对于当今大众文化艺术因素突显而又众口难调的艺术消费状态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艺术市场模式。上海艺术博览会从1997年至2000年的4年中,参展的油画作品占总展作品的比例,从第一年的35%飙升至第四年的65%左右,成为艺术博览会当之无愧的主角。

在目前的中国艺术市场,从整体而言,油画的价格要明显高于中国画。对此我们可以列举出许多原因来,诸如油画创作的周期较长,作品较易于保存收藏,以及价格有一个国际参比体系等等。但说到底,不同门类的艺术品是无法类比的。这里要说的是,对于收藏家而言,投资愈大就意味着风险愈大,同时也意味着风险补偿愈大。一幅真正具有艺术价值和市场潜能的油画作品,除了它作为形态学的油画所具有的解剖、透视、色彩、明暗、线条、笔触等种种因素和油画所特有的绘画语言之外,更在于油画家自身的独特风格和审美蕴籍,而对这些因素的正确把握,正是检验一个收藏家艺术鉴赏素养和投资决策眼光的试金石。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