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窑:唐代的海派瓷器

说千年以前的唐代瓷器“海派”,其实一点不夸张,只要见过长沙窑的器物就明白了。

长沙窑位于湖南长沙铜官镇一带,又称铜官窑。它兴盛于唐代中晚期,一直延续到五代。长沙窑烧制的器物以青瓷为主,器形品种有碗、碟、瓶、罐、瓷枕等等生活器皿,但是,它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首先是有大量异族风格的器形,像大口的双系罐,短流的执壶,显然是西亚一带的汲水器。另一个更显著的特点,就是釉下彩绘。在南京的一件三国釉下彩器出土之前,学者们一直认为釉下彩始于唐代长沙窑。青黄色的釉层覆盖下,褐色的、绿色的、褐绿相间的彩斑、彩条、彩点、诗句、吉祥话,让原本单调的器物美艳起来了,活起来了。这种工艺虽然不是唐代才发明的,但至少是由唐代的长沙窑发扬光大的。

长沙窑器除了不同于中原的器形,彩绘也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不少线条和图案是由成串的点子构成的。毛笔蘸了彩料,画线应该是件容易事,为什么避易就难呢?这就说到海派的问题了。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沿着繁忙的丝绸之路和海上航道,海外的客商、留学僧侣纷纷涌入中国,贩运走大量瓷器、丝绸、茶叶,同时带来了胡服、胡舞、高丽的折扇、西亚、欧洲的金银器……奇异的形象和生活方式,令唐人耳目一新。追求时尚的心理自古有之,开放的唐代人思想更加活跃,他们不仅着胡服,跳胡舞,就连瓷器生产也受到影响。而长沙窑正是以烧制外销瓷为主的瓷窑。外商定货时自然按照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提出要求,有的干脆就是来样定货。土生土长的瓷器出现异族风格的器形,也就毫不奇怪了。长沙窑还擅长做瓷塑小玩具,有的小娃娃,俨然一副南洋群岛土著的装扮;还有些执壶,上面贴塑的纹饰是西亚、北非盛产的椰枣,这些产品无疑是专供出口的。更有甚者,瓷器彩绘也要模仿西亚金银器的工艺。金银器上由细小的凹坑组成的图案是一下一下錾出来的,它实际

是受材料和工艺的限制。可瓷器的彩绘也变线为点,不是为了别的,就因为金银器时髦,海派。扬州是当时重要的贸易城市,那里出土的长沙窑器特别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扬州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大口罐,器壁两面画着相似的点彩纹饰,中心部位,一圈绿色的彩点围着一颗浓浓的深褐色圆点,像一只瞪大的眼睛,今天看它,依然像令人惊异的现代派作品。而一边把玩它们,一边考察、思索有关的历史,着实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