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并不存在粉彩瓷 古瓷收藏最好先学历史知识(图)

明代粉彩瓷器,这一听起来似乎很值钱、但却被瓷器鉴定专家公认并不存在的古玩藏品,最近将一些藏家骗得团团转,其中还不乏有一定瓷器收藏资历的藏家。

杭州富阳的一位民间瓷器收藏者俞先生,每逢周末都要赶早到市区收藏品市场淘宝,他收集了数十件古瓷,其中最让俞先生引以为傲的是去年下半年淘到的一件“明粉彩玉壶春瓶”,当时淘到的价格是三千元,以明代精品古瓷的市场行情计算,这件古玩至少价值三万元。

先后有几位藏家提出从俞先生手中收购这件古瓷,不过都被拒绝,理由是明粉彩太难得,拿到拍卖会上能卖一个好价格。对于这件古瓷的真伪,俞先生认为,无论胎、釉都老气横生,肯定不是新东西。

但是最近一则消息却让俞先生血本无归,因为近来国内各地都有不少藏家上了所谓“明粉彩”古瓷的当。国内一些瓷器鉴定专家专门发出警示,明代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粉彩瓷器。俞先生亲自走访了多位专家,翻了许多专业书籍,这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蒙在鼓里。

浙江省收藏协会副秘书长王玉证实,粉彩瓷器是清代中期才开始烧制的一类瓷器,年代大约在清雍正后期至乾隆年间,明朝压根就没有这种品种。而古瓷的断代一般经考古工作者进行长期细致的排比,准确率和科学性都比较高。

一些资深瓷器藏家认为,古瓷和古玉并列为收藏难度最大的门类,特别是古瓷器,近十年来纷纷涨到天价,民间出现了许多高仿器。而对于收藏者来说,因为过于注重胎骨、釉色等细节的真实性,而往往忽略了断代这一基本鉴别原理,在鉴定的过程中舍本求末了。

王玉认为,一个瓷器入门新手必须要了解中国陶瓷业的发展史,知道不同的品种出现在什么年代,不同的器型在什么年代创烧,才能避免被低级赝品“忽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

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始见于康熙晚期,后历朝流行不衰。

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

早在清朝康熙后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就已问世,雍正时相当精致,乾隆年间达到很商的艺术水平。“珠山八友”留下很多粉彩画的瓷器珍品,其领袖人物王琦,将一般的绘瓷方法应用于绘瓷板人物像,画持精深,画风新颖,被人们称为“神技”。新中国成立后,粉彩瓷更有长足的发展,许多具有健康、清新、大方特色的新作琳琅满目。艺术瓷厂生产“福寿牌”粉彩瓷获国家金奖。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