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京地区明代墓葬中金银器物上的凤凰纹饰与凤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纹饰千姿百态,不论是沿袭性极强的传统纹饰,还是创新性较强的当朝变化纹饰。都在传达一样的美好意愿:祈祝吉祥。凤凰纹饰即是其中的一种。凤凰是中国先人的艺术创造,是人们心目中纳福迎祥的吉瑞之鸟。所谓“羽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凤为羽族之美”。在凤凰的身上,体现了先人们的自然崇拜、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
在中国几千年的物质文明进程中,华丽流畅、装饰性很强的凤纹被广泛用于织物、石刻、壁画、铜镜、漆器、陶瓷器、金银器上。尤其是以金银为材质所反映的凤纹,其造型和画面图案,都完美地将凤凰的姿态予以淋漓尽致的表现,给人以灿烂夺目的感觉,令人久久不能忘怀。本文将以北京地区明代墓葬中出土的金银器物上的凤凰纹饰为例,简述凤纹饰的发展概况,并对中国凤文化现象做一粗浅分析。
一、北京地区出土的明代金银器物及其凤凰纹饰
明代金银器在北京地区出土极为丰富,其数量之多,工艺之精美,都达到令人赞叹的地步。除十三陵定陵外,明代妃嫔、外戚墓葬中也出土了一批甚为精美的金银文物及其它珍贵文物。如海淀区青龙桥董四墓村的明代妃嫔墓,东郊平安侯方锐墓,右安门外都指挥使万贵墓、万通墓,西郊武清侯李伟墓,南苑荣禄大夫柱国庆阳伯夏儒墓等,为我们全面了解明代宫廷金银器制作工艺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这一时期的器物,风格一改唐宋以来的丰满矫健、清秀典雅,而越来越趋于浓艳华丽,宫廷气息愈来愈浓厚。具有种类繁多,工艺精湛,造型奇巧,装饰繁缛的特色。尤其那满目皆是的龙凤图案,充分显示出皇家至高无上的权贵和尊崇身份。
根据礼制,明代制定出只有皇家使用龙凤形象或图案的规定,其他臣民不得逾制。除非是受到恩宠,得到赏赐。在明代除对建功立业者予以重赏,帝后也会把金银制品特赐身边的百官宠臣。这点从出土的金银器中得到印证。在这批器物中,有许多上面刻有铭文,内容有器物制作年代、机构、名称、重量、金属成色等。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工艺精湛,造型精美。
如明代外戚墓葬中,万贵墓、万通墓等家族墓是最显赫的。他们是成化皇帝—明宪宗朱见深(1465-1487年)的宠妃万贵妃的父兄。可谓地位显赫,在万贵、万通的墓葬中,出土大批陪葬品,金银器数量众多且规格极高。如墓中出土一对凤钗(图1),造型精巧,秀美,飞凤双翅展开,站在祥云之上,长长的凤尾向后高扬,上面錾刻细密麦穗纹,钗柄上刻“银作局永乐贰拾贰年(1424年)拾月内成造玖成色金壹两贰钱伍分外焊伍厘”款。

錾花金佩饰,上端为镂空荷叶形钮,钮下系七条金链,每链下系一物,分别为剪、剑、罐、瓶、、香囊、粉盒。每件器物均小巧玲珑,纹饰布满器身。其中金粉盒(图2)直径3.6厘米,两面錾刻团凤纹,一对凤凰首尾相交,围绕中间牡丹花,组成凤戏牡丹吉祥图案,整个佩饰富丽堂皇,是集实用、美观为一体的艺术佳品。这些原本是后妃用品,现在却成为万贵妃之父死后的葬品。

在京西董四墓村的明代妃嫔墓中出土的金尊(图3)器型仿同期瓷器,稳重大方,上面錾刻精美的云凤纹,凤首如锦鸡,翅似仙鹤,凤凰飞舞,上下盘旋,长长的凤尾,摇曳回旋。画面极为生动,线条清晰流畅。底部刻“随驾银作局宣德玖年(公元1434年)玖月内造捌成伍色金拾伍两重外焊五厘”款。

明代嫔妃死后,除少数葬在十三陵陵区内,其余皆葬在京西金山。据《日下旧闻考》记载,金山是明代诸王、公主、嫔妃、皇子从葬所在。魏源《海淀杂诗注》说,“东四墓西四墓,正当万寿山后,宝藏庵前,皆明代妃嫔葬所。”①到清初,已有五十多座陵墓,以后“相继人间丛集、以墓纪村”②。1951年考古发掘两座嫔妃墓,从中出土许多精巧秀美的器物,金银器有23件钗簪组成的凤冠、金饰、金镯、纽扣、金尊、金盆等,工艺精巧,原为宫中用品,后陪葬墓中。如银错金双凤纹盆(图4),制作相当精美,采用錾刻、锤打、错金等工艺,将双凤展翅翱翔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纹饰错金,黄白相映,尽显团凤之柔美。底刻“大明万历辛巳年银作局造”铭文 (1581年) 。从墓志中得知, 一号墓葬天启帝三个妃子,二号墓葬万历帝七个内嫔。通过出土文物,对研究明代皇族相关殡葬制度、政治制度、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的历史物证。

在这些出土文物中,明代金银器在制作工艺上尽显华美,采用锤打、焊接、雕镂、錾刻、掐丝、盘丝、累丝、镶嵌等技法,而且和珠玉、宝石相结合,相映成辉,色彩缤纷,雍容华贵。与宋元相比,明代金银器中素面者少,大多饰繁密纹饰,且布满器物周身,造型新颖,亦有不少浮雕型装饰,这对以后清代金银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明代是金银器空前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因为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只允许宫廷皇室,亲王贵族大量使用金银器,并专门设立银作局监管。集中全国各地能工巧匠,“更番赴京输作”,使手工艺特别是金银制作出现繁荣发达的局面。许多制金工艺高手,融合南北技艺,制造出精美绝伦、华彩耀眼的金银艺术佳品。而各地亲王和异姓王公贵族所用金银器,也多出自“输作”制度下宫廷制作。
从装饰风格上看,明代金银器一味追求宫廷金银艺术所特有的富丽华贵,造型随着器物功能的多样化更加丰富,在吸收融合其他艺术的基础上,明代金银器展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尤其体现在凤纹设计上,明代工匠在看似简单的器物上,设计出最祥和、最完美的凤形图案。俗话说“龙在头上变,凤在尾上飞”,在凤纹中最能体现凤鸟隽雅秀美的部位便是凤尾。比其它部位更丰富,更富于变化,具有一种节奏感和韵律美。据载,艺术家将凤尾式样分为二十几种,如夔凤式、火焰式、草纹式、疏叶式、孔雀密式、松毛式等等,可见凤纹之丰富多彩(图5)。

二、凤纹饰发展概况及特点
凤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在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精美的凤纹图案。姿态雄健,长颈、凸喙及花状长尾,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凤纹,以后陆续在内蒙古赤峰出土凤形陶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陕西宝鸡仰韶遗址等出土的陶器上均有凤纹。作为中国古代民族的图腾,凤与龙一样,成为先民祭祀天地神灵中的主角,被赋予能保佑农业丰收、六畜兴旺的巨大神力,并且作为神物被膜拜。
到了夏商周,凤纹越来越普遍而清楚地篆刻在青铜器上,不仅作为一种实用图腾标记,而且逐渐推广成为美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凤”纹,其特点是规整、庄重,有神秘色彩和超凡气韵。同时亦追求较强的装饰性,富于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凤纹趋向繁荣。除在陶器、玉器、青铜器上有所展示外,还出现在金银器、丝织、漆器上。使凤纹载体有了新的拓展领域,并与云纹、花草纹、龙纹相结合,组成变形凤纹。尤其是龙凤相互配合,构成同体龙凤,或盘曲缠绕,或顾盼对应。如战国蛟龙双凤纹金带钩,造型呈琵琶式样,装饰为浮雕式兽面纹,层次分明,立体感强。采用錾花工艺、錾刻出相对蛟龙和卷曲回顾的双凤。凤尾歧出分尾形,使凤鸟纹饰更加生动。这一时期的凤纹不再追求庄重规整,而是向求变、求美的方向发展。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金盏重2.15公斤,器型别致,设计新颖,底部为三个反转S形的凤形足,与器身装饰繁缛华丽的蟠龙纹、勾连雷纹交相辉映。为战国时期金器中之精品。
秦汉时期,用金银制作的器皿大量出现,特别是金银细工已趋成熟。如锤打、焊接、掐丝、炸珠、镶嵌等工艺十分成熟,而凤形图案,频频出现。如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造鎏金刻花龙凤纹银盘,纹饰采用二方连续的环状图案,刻有三组变体龙凤纹,龙体盘曲、凤首卷弯、宛如几何图形,构图简练古朴,线条富有旋律感,錾刻纹饰全部鎏金,口沿底面刻有秦代纪年,是迄今所知唯一刻有秦代铭文的银器,对研究当时衡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汉代最鲜明而富有时代特征的是凤鸟、鸾鸟、朱雀等神化的瑞鸟形象不断出现。《春秋演礼图》说:“凤为火精,在天为朱雀”。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指出,凤、南方朱鸟可见。凤凰、朱雀、朱鸟,实际上是指同一种神鸟,形象大同小异,实际上都是凤纹丰富多彩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时的凤纹作为朱雀,与青龙、白虎、玄武合用,合称为“四神”。其形象在汉代砖石、瓦当、铜镜上都有较丰实的表现。可谓以往凤纹之集大成,具有雄浑大气、富于动感之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是由于佛教的盛行而扩大装饰范围,二是吸收、接纳、融合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地区的习俗、观念、审美趣味,使凤纹作为装饰艺术更加强烈。花卉缠枝广泛应用,如忍冬纹、连珠纹、莲花纹等,使凤纹构图带有明显的时代风格。
唐代凤纹,和以往朝代相比,达到艺术创造的繁荣昌盛时期。新的纹饰不断出现,变得更加绚丽华美,许多凤鸟造型频频出现在金银器上。如鎏金双凤纹银盒,上刻衔草翱翔的双凤纹,周围衬以鸿雁、奔鹿、莲花、卷草、牡丹等纹饰,凤鸟曲颈展翅,花草缠枝流畅。这时期的凤纹形体优美,呈S形弯曲,拖着长长的尾羽,嘴衔同心绶带,盘旋飞舞,生意盎然。这和盛唐的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反映出社会太平和谐之气象。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女性头部装饰的金钗花冠上,精美的凤纹以它特有的容姿,成为嫔妃、宫女头上的饰品(图6)。如一种叫“金步摇”的发饰,形如花枝相互缠绕,下缀五彩珠玉以垂下,插在头上,摇动不止,动感极强。诗云:“五佩珠缨金步摇,回鸾转凤意自娇。”③“步摇金翠玉搔头,倾国倾城胜莫愁。”④“云鬓花冠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⑤。其情景可以从敦煌壁画及唐宋时期的画卷中,领略其风采。用金银作发饰,或大量使用金银器皿,是盛唐繁荣富强的表现,唐代艺术创造达到高峰,对开拓唐凤这种装饰艺术,起到推动促进作用。

宋元时期的凤纹,虽不如唐凤华丽,但也以刻画精致见长。此时凤纹,大多与鸾相配,雄凤雌鸾,或与凰相配,成双成对,上下飞舞。最突出代表为内蒙古出土辽代陈国公诸于驸马合葬墓中的鎏金凤凰纹银冠、银靴,制作工艺精湛,刻画细微,俩俩相对的凤凰,展翅欲飞,周围饰缠枝花卉,纹饰典雅高贵,具有显著的民族特征。
到了明代,凤纹装饰已成一种特定的形式,这时期的凤纹,采用锦鸡的头,鹦鹉的嘴,鸳鸯的身子,仙鹤的腿,大鹏的翅膀,孔雀的尾。并根据凤的姿态,分为几种(图7):有坐凤、立凤、飞凤、卧凤、团凤,同时和与之相配纹饰相结合,又可分为云凤—凤在云中飞,草凤—凤身、凤翅、凤尾呈卷草形,花凤—凤隐于花中或作花形等。其凤纹表现手法多,想象力丰富,形式感强,洋溢着勃勃生机。

总之,凤不能残缺,要有头有尾,凤身多加装饰性很强的冠花、羽条和绶带。这说明凤纹在明代的共性特征逐步趋于规范化、程式化,发展更加成熟,使其成为装饰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纹饰。而金银器制作风格也和整个宫廷装饰风格相协调,非常讲究凤型纹样与造型完美结合,这种浑然一体的表现手法,使器物不仅工整精致,又富丽堂皇。许多金银器皿既有实用价值,而且又有极高的艺术欣赏性,反映了明代金银器制作达到很高的水平。
综上所述,以凤型纹饰作吉祥图案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艺术家们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描绘出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凤纹图案,或秀美,或繁丽,或精致,或粗放,尽管其千姿百态,但在承袭发展,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凤型纹饰以其独特的民族造型和艺术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三、和谐、和美—凤文化的精髓
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使得每一物象都承载着深刻的文化现象,凤纹其实就是凤文化的外在表象。凤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内涵丰富,寓意深远。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和”。凤凰正是“和”的象征物。首先,凤是融合产生的神物。《说文》中,凤被描述为:“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鹳颡鸳腮,龙纹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⑥因而凤是中国古人集鸟禽、动物、太阳、风等多种自然现象多元融合而产生的神物。
其次,凤凰是“美”的化身。她的出现,预兆天下太平,人们认为它能带来光明,让祥瑞降临于世,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所以,人们一直把凤看作是吉瑞之鸟,有兆瑞、示美、达天等神性,是美丽和幸福的化身。及至今日,代表祥和、吉瑞、奋发、进取精神的凤凰图案又被赋予了新的文化使命,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标志设计灵感就来源于“火凤凰”的概念,主体是两个人共擎奥运圣火奔跑的形象(图8)。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鸟中之王,是吉祥、永生的代表,高贵美好的象征。以凤凰的形象作为火炬接力的标志,象征通过火炬接力把北京奥运会吉祥美好的祝福传遍全中国,带给全世界。

第三,龙凤合一并举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和谐所在。龙与凤是中国文化的两大图腾,在龙凤身上集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龙凤图腾的源头,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一出现,就包含、渗透、体现着宗教的意味,是古人自然崇拜的升华。从最早的玉雕龙、玉雕凤,以祭祀身份同时出现在史前文化遗址中,反映出对龙凤自然神的共同崇拜。都是以敬祀天神为主旨,寓含着祈请神灵保佑之意。两者一开始并没有尊卑之别,而是互相交融,同步崇拜,彼此影响,并且形成渗透配合,携手共荣,同臻美满的格局。如河南安阳妇好墓玉龙、玉凤,江苏西汉墓出土战国交龙双凤纹金带钩,湖南长沙楚墓龙凤人物帛画,河南中山国墓四龙四凤方案器座,湖北江陵楚墓蟠龙飞凤图案的丝织品等,龙凤对应,阴阳和谐,依存荣合。
但是到秦汉,龙的身上开始具有象征君主帝位的神性。秦始皇自称“祖龙”,“祖”有“始”的意思,即“初始的龙”、 第一龙。以后历朝历代帝王,都把自己比作真龙天子,地位日益显赫,并出现皇家垄断龙的情形。龙纹遂成为宫廷主要用纹,甚至出现“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触目所见皆有龙的地步。而后,嫔妃们就开始比凤、称凤,但前提是依附于龙。使凤的地位降低,究其原因是以男性帝王为标志的男权社会造成的。但到唐代有所改变,由于武则天崇权,把凤的地位抬到一个很高的地位,改年号为“仪凤”,中书省改称“凤阁”,门下省改称“鸾台”,并穿凤服、着凤装、戴凤钗。虽然武则天是威凤、强凤,但也改变不了中国历史就是男性皇帝专权的历史,即“龙主凤从”、“龙上凤下”的事实。中宗李显复位后,即改号为“应天神龙皇帝”,自然有压倒、代替之意。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明代,对龙凤使用有严格限制,官民人等不能随便使用,“如违……一律拿治罪”,用以维护皇权至上,以及作为重要统治秩序的等级制度,以冠服为例,就有龙凤冠、鸾凤冠、翚凤冠等。如《明史·舆服二》记载较为详细,规定“皇后冠服,洪武三年定……其冠,圆匡冒以翡翠,上饰九龙四凤,……皇后常服……双凤翊龙冠……诸色团衫,金绣龙凤纹……四年更定,龙凤珠翠冠……冠制如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用织金龙凤纹。……皇妃、皇嫔及内命妇冠服,冠饰九翚,四凤花钗……,常服、鸾凤冠……金绣鸾凤……。”⑦另外,从金银器中也可以看出,最典型当属明定陵出土的二龙戏珠金冠,皇后戴的凤冠,及众多金银器皿上盘绕的龙、飞翔的凤,将龙凤并举合一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所有形制均金龙在翠凤之上,寓意龙辖凤,凤从龙。到了晚清,慈禧太后掌权,也不能彻底更改龙主凤从的传统,于是龙凤并举,突出骄凤,凤压龙,这种将凤抬高到龙之上的作法实属特例。
总而言之,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它的民族理念和审美元素,必然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凤型纹饰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通过对其研究,有助于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龙文化与凤文化,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从远古至今,龙凤文化相对互补,融合渗透,合一演化出中华文化的大千世界。在龙凤身上,寄予了中华民族的理想和精神,可以说龙凤文化的精髓是合力、合美,二者阴阳和谐,相辅相成。龙凤文化既可以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也可作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载体承古开今。
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西郊董四墓村明墓发掘记》,《文物考古资料》,1952年第二期,第78页。
②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西郊董四墓村明墓发掘续记》,《文物考古资料》,1952年第二期,第88页。
③《全唐诗》第九册,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3072页。
④《全唐诗》第十册,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3570页。
⑤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219页。
⑥庞进:《中国凤文化》,重庆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4页。
⑦《明史》卷六十六《舆服二》,中华书局,第1615页。
责任编辑:maggie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