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新生力量崭头角 李青个展现身多伦

“重影:李青个展”继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展出之后,于4月17日在上海多伦美术馆开幕。

1981年出生,2005年凭借《大家来找茬》的系列作品引起人们的关注,随后在三年时间里由欧美艺术机构支持多次在国内外参加群展或举办个展,李青身上聚集了足够引起那些不了解他作品的人们的注意,同时也使得他成为中国艺术新生代力量的代表。

在多伦美术馆三个楼层的空间里,李青通过系列性绘画、录像、装置、摄影等多种媒介手段向人们展示他对智性绘画的思考,对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对艺术与现实的思考等等。

80年代出生的人成长在一个逐渐开始关注人性的社会里,在这样一个社会意识下,随之产生了对“体验”的重视以及对人“本性”的尊重。在李青的艺术世界里,观众与作品的互动,观众自身对艺术家理念的体验,甚至可以说观众自身的思考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尊重:没有过于荒诞的形象挑战人们的神经,没有喋喋不休的符号轰炸人们的视觉,有的是思考的空间和权力,观众随着不同系列和不同媒介的作品思考艺术家持续性的追问,思考作品背后的意图,而这个意图的传达方式是温和的,但力量却是绵长的。

在《互毁而同一的像》系列作品之中,李青将两件尚未干透的画面进行粘合,然后再分开,从而产生出两张全新的图像,粘合的行为本身是破坏性的,却导致了图像之间的“同一”。在《练习室》这一作品中,观众的体验更为实质性,在一个透明的空间里,一张普通的兵乓球台,两端各摆一个乒乓球拍及乒乓球,区别在于在乒乓球台中间竖起的不仅是网架,还有一道完全透明的隔断,于是两端的体验者看似对打互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消耗”。李青希望通过揭示这种看似平衡秩序下的无意义自我消耗,引发观众对自身需求的思考。不论是李青自己还是观众都可以从体验中对作品有自己的解读。

很明显,在绘画的审美功能和社会批判功能之间,李青选择了后者,并将智性不但融入到其作品中,也融入到其艺术手段和创作过程中。他和许多80年代出生的人一样,站在一个同一化的全球背景下,在观察这个世界的同时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以一位艺术家的身份并使用属于自己生活年代的方式。

李青在多伦美术馆的展览将持续到5月3日,从体验的角度来说,如果能记录这段时间体验者的反馈,并进一步延伸作品的智性方面的思考,也会是很有趣的尝试。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