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井的用途及陶井的随葬

井的发明,是古代社会迈入文明的标志之一。它大大减少了古代人们对江河的依赖性,为城邑的形式,国家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周书》说黄帝穿井,尧民凿井而饮。凿井的历史相当悠久。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汤阴白营遗址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水井,而且井较深,说明当时凿井技术已相当成熟,使用水井当有相当长的历史。《世本》记:汤旱,伊尹教民田头蓄井以灌田。这是商代已有凿井灌田的历史记载。

经春秋战国至汉代,铁制工具广泛应用,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凿井技术的提高,开凿水井更加普遍了,水井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汉代考古中,南阳市文物研究所1997年和2000年分别在南阳白河镇双铺村及白河滩上发现汉代井群,两处遗址均位于农业生产区内,附近没有发现大的建筑基址、墓葬等,疑为灌溉用井。文献记载,南阳汉代水利设施发达,西汉,南阳太守召信臣在修有大的渠堰等水利工程外,还建有为数众多的汉土当、汉井等小型水利工程,为促进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两处井群离白河较近,蓄水方便,用于灌溉的可能性较大,相对于灌溉用井,南阳市文物工作者在1959年和1994年,分别于南阳汉代冶铁遗址(7)及汉代铸币遗址手工业生产区内发现汉井群,根据其位置断定,这些井显然是用于工业生产的,考古材料所提供的汉代水井,有瓦圈井,也有砖券井,券法既简单又坚固,券井技术进一步提高(8)。而且井已在汉代工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汉代南阳郡,为全国著名的大郡。西汉时是著名的冶铁中心和商业都市,经济发展居全国领先地位。到了东汉,由于光武帝刘秀发迹于此,有帝乡南都之称。政治地位重要,经济繁荣,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名门望族、功臣将相云集。汉代这里的厚葬之风较其它地区尤甚。他们崇尚迷信,认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活人需要的,死人也需要,所以死后皆营建冥宅大墓,生活用品大量随葬。西汉前期和中期,主要随葬生前实用器,西汉中期以后,增添了各种专门为随葬而烧造的陶质明器,包括仓、灶、井、磨、楼阁模型和猪、狗、鸡、鸭等禽畜偶像。《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载有:东园匠令丞,主作陵内器物的话,说明那时统治者们死后,还有专职官员来主持造作冥宅大墓里所需要的一切陪葬物品。南阳汉代墓葬中开始出现陶井随葬,就在这个时序之列。

1991年,在南阳铁官所属的冶铁遗址制陶作坊,还发现了专门制造随葬明器的作坊。在七个陶窑址出土的遗物中,除一部分是鼓风管残片、耐火砖等残块外,一大部分是汉墓中常见的仓、壶、井、灶、陶狗等明器烧坏的残块,说明制陶作坊在保证冶铁所需的陶制品外,还多品种、大规模地生产随葬明器,成为南阳随葬明器的一个生产基地,为汉墓随葬陶井提供了充足的货源。

在汉代考古工作中,中原地区多发现水井及水井模型,而南方及成都、关中地区则多发现水田陂池模型,反映了各地作物种类的不同和种植上的区别。南阳地区出土的这批陶井模型,对我们了解汉代水井的形制,研究汉代丧葬习俗,是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

注释:

(1)《唐河石灰窑村汉画像石墓》,载《文物》1982年第5期。

(2)《唐河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载《考古学报》1980年第2期。

(3)《方城党庄汉画像石墓》,载《中原文物》1986年第2期。

(4)《河南南阳县蒲山汉墓的发掘》,载《华夏考古》1991年第4期。

(5)《新野樊集汉画像砖墓》,载《考古学报》1990年第4期。

(6)《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

(7)《南阳北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的发掘报告》,载《华夏考古》1991年第1期。

(8)《河南泌阳板桥古墓汉古井的发掘》,载《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