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活得像吴冠中那样长

“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展”于2009 年2 月26 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展览集中展出了来自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和新加坡美术馆等三家美术馆所藏吴冠中先生作品180 余件,其中油画、水墨画和水彩画,全部作品均为吴冠中先生向三家美术馆无偿捐赠。作品涵盖了画家1954-2008 年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结晶。
对于这样规模的个人作品展,对于吴冠中这种知名度的画家,我们又该从何说起呢?当然还是应该从作品说起。《牲口》(1957)和《花果山》(1960)是进入美术馆后最先看到的两幅作品,同时也是画家现存的早期油画代表作。由于画风问题,吴冠中在1952 年的整风运动中受到批判,所以此后不画人物,专攻风景画。公允地说,这一阶段的作品,虽在构图和色彩运用上已经非常讲究(尤其是用色上),但画作本身尚不足够有力。
到了70 年代,吴冠中的油画风景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显然有了质的飞跃。像这次展出的《高粱与棉花》(1970)、《青岛红楼》(1975)等,构图非常大胆、反传统,而给人的感觉却相当有力度,引人遐想,使人能长时间驻足以观。创作于1973 年的写实油画《桂林山村》,采取了印象派的创作方法,将旅途中所见的不同风景编排在同一幅画中,而在山、树、屋的描绘中,画家体内的国画基因开始发挥它的作用——毕竟,画面中的这些元素本就是传统山水画最擅长表现的内容。而从整体来看,它又仍旧是一幅标准的西方油画作品。
展览中数量最多的,是吴冠中80年代之后的作品。此时,他的作品已渐为国际所重视,而在国内美术界,他也渐恢复其应有的位置,其作品的质量和数量当然有不小的提升。只是自那之后,吴冠中就以水墨画创作为主了。或许水墨画更吻合于艺术家在这个年龄段的表达方式。
在诸多水墨景物画中,《崂山松石》(1998)和《普陀山》(1980)是最值得一提的。远景均为写实,而近景之山石为写意,将山石描绘似一群蹒跚者的背影。
荷塘风景是吴冠中多次创作的主题,但每次风格皆不同。1997 年,他年近80创作的油画《红莲》,大面积的嘈杂而闪亮的绿色,以及点缀其中的波光般不定的莲花的粉红色,是中国画用色与西洋画技法的结合。1998年的水墨设色《荷花》,画面富有音乐的美感和层次感。2002 年的《荷塘春秋》,漫溢的画面中充斥着时间流转的沉郁意境。而2003 年的《残荷新柳》中,刚发芽的柳枝、荷花的残枝与其在水中的倒影,都最大限度地简约化,成为为思绪和感受服务的道具。
综观这些水墨作品,给人的普遍感觉是用色“淡”。水墨画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本来就小,但吴冠中偏不用重彩法,敢于借淡彩、泼彩等来使画面变得更浅淡,结果却能制造出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他还用水墨画的工具创作了大量的抽象作品,如《沧桑之变》(1998)、《建楼曲》(2000)等。此外,在这一阶段的水墨设色作品中,他大量使用三种颜色——石绿、亮粉色(洋红调白)与藤黄。2007 年的《山野》,就是其中的代表,基本技法是传统的,色彩是传统的,而画法完全是反传统的。
相反,另一些构图非常棒的作品,如《英国乡村民居》(1992)、《照壁》(1997)、《四合院(一)》(1999)中作为点缀的一点红和绿,总给我一种“本来已是大象无形,却偏要画蛇添足”的感觉。尽管他在评论自己的名作《秋瑾故居》时也曾说过,如果不点那一点红与绿,则画面太过压抑,但我却觉得那一点红与绿多少有些做作。反倒是水墨设色作品《山高水长》(1986)中极淡的粉、绿、黄,非常适宜。在八九十年代的作品中,我还喜欢《夜宴越千年歌声远》(1997)和《伴侣》(1989)。《伴侣》中一红一绿的两段线条,似乎是一对水中的游鱼,又似乎是天空中相纠缠的幻象,又或者仅仅是抽象的两种色彩。起名叫《伴侣》,其实表达的却是伴侣的易逝和对孤独的恐慌。
2000 年后的吴冠中作品则可用“已入化境”来形容。2002 年的《水田》,用极少的笔墨,绘出了别人需要用数月时间绘制巨幅作品才能表达出的空间感。2008 的《横空》更为极端,仅用寥寥三笔墨迹,却给人以无限的感怀空间,使人感慨线条的组合原来也可以表达如此丰富的情绪。
综合而言,吴冠中的作品风格多样,很难用几句话来描述和归纳。不过依我个人看来,他的作品在艺术的风度与灵气上,只有90 年代以后创作的一部分能与他的老师林风眠相媲美。林风眠作品中的简约、丰盈、风情万种而绝不俗腻,是天生的,学不来的。而吴冠中显然因长期处于逆境,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上,都令他的创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使得他晚至80 年代之后才逐渐显露出更加独特的魅力。对艺术家而言,苦难是一笔财富,但这苦难不能是无限度的,惟其在艺术家身心获得最基本的安宁、作品获得最基本的认可之后,苦难才有可能转变为滋养艺术家的营养。
吴冠中从年轻时起,在美术方面就充满自信甚至自大,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气魄,而且,在长达30 多年不被主流美术界和社会所认可的情况下,他有信心把自己的画当作“文物”来藏。他相信有一天后人会认可他的作品。梵高死前也曾说自己的画以后能卖到500 法郎一张,我相信他说这话时绝不是胜券在握的自信,而是某种带着绝望的心灵坚守,甚至可以说,其实这种自信跟妄想的区别也不大了。
艺术是要拿人的一生来作赌注的,如果一个艺术家在艺术上不自大,在生活中不自私,不能做到心无旁骛地创作,他可能早就被其生活的世界所摧垮了。而如果他又恰好不能活得长,四五十岁就死了,那么他的作品可能真的会被人捆起来扔到废品站而不是成为文物。一个画家在世俗社会里出不出名,不就是和他的作品卖的价钱成正比的么?
所以,这个展览留给我的最后一个深刻教导是,我们只能期待自己活得足够长,活得像吴冠中那样长。活得够长,对我们的艺术生涯来说,总是不无好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