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腕云集“微服私访” 沈阳道地摊淘宝故事


一场春雨的不期而至令这里冷清了许多,一些摊位空着,偶尔还能看到几家没有开张的店铺。不过即便如此,街巷内外也已然人头攒动,摊位挨着摊位,人挤着人。
俗话讲:“乱世黄金,盛世收藏”。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渐富裕的普通百姓,对古玩古物的收藏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就在20多年前,沈阳道还是一条附近居民自办的“家庭旧物交换市场”,而斗转星移间,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津门乃至全国范围内都独具特色的古玩商业街。如今,沈阳道即将实现全面提升改造,“五一”前后,改造后的古物市场将成为市民文化休闲、淘“宝”购物的聚集地。
“好东西”层出不穷
一直以来,沈阳道都是一条独具特色的古物市场,这里平日是店面交易,每逢周四可以地摊交易,国内外的古玩爱好者约定俗成地把每周四视为“天津日”,广大收藏爱好者在这一天不仅能在众多地摊上与摊主交易,还可以相互交流切磋,增长经验。
因此每到周四,古物市场内都一如既往地如同“大集”一般,密集的地摊和摩肩接踵的顾客将狭窄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玉器、瓷器、石雕、钱币、书画碑帖等五花八门的古玩被随意摆放在道路两旁。
61岁的李庆元,从1991年开始在沈阳道做生意,几乎见证了整个市场的发展历程,“原先沈阳道上哪有什么店面,两边全是平房,我们做买卖的拿四根棍子挑起一个顶棚就当摊位开张了。”
入行多年,对于古玩古物的欣赏和鉴别,李庆元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说做这一行,一是凭眼力,二是机会,还要有必备的经济实力,“我们家祖辈都喜欢收藏,我年轻时还在玉器厂干过,所以后来自己单干也算是顺理成章。”
李庆元的印象中,沈阳道地摊确实出过不少好东西,“九十年代初我就在这里看过乾隆时期宫里的彩瓶,后来拍卖出一千多万的明成化青花九秋罐,明代早期的大梅瓶……”他说,早期的古物市场里,好东西多到摆在地摊上让人随意挑选,价格“经济”到一对紫檀太师椅,不到3000块的价格,居然卖不出去。
当然,这样的情形今天早已是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在市场中交易的玩家大部分都是内行人,不懂行的绝对不敢贸然出手,逛街的目的更多是学习和欣赏。
平日里不算宽敞的沈阳道,临街经营着百余家出售古旧物品的店铺和三百多个棚亭、摊档。与各地的古玩市场大同小异,客来客往,维持着店家的日常开销也帮着店主节余盈利。
到了周四则是古物市场的“大集”。与平日不同,这一天古物市场由沈阳道延伸至周边的锦州道、山东路、热河路,甚至繁华的劝业场商业区。数以万计的集藏爱好者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有买有卖,场面蔚为壮观。最为神奇的是,只有在星期四这一天,沈阳道古物市场的交易从凌晨开始。真正想“捡漏”的收藏者,要深夜赶来,乘着月色和路灯交易。
沈阳道的老主顾薛明先生告诉记者,他并非专业的收藏家,之所以二十多年来坚持每周来这就是迷恋这种“淘宝”的乐趣——每周四,天还没亮,他就和很多“玩友”打着手电,逐个地摊照过,欣赏每一样宝物,不时品评,遇到爱不释手的,也即刻“出手”,“不过在沈阳道买东西,一定要有准备而战。”
大腕云集“微服私访”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冯骥才、马未都等名人也都还是沈阳道的常客,而直到今天,冯晓刚等“名角”,也会时不时来这里“微服私访”一下,至于那些看上去挺普通的面孔中,说不定就有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全国各大博物馆来的专家学者,掏出名片,哪个头衔都够圈内人肃然起敬的。
沈阳道古物市场最早是街道组织的家庭物品调剂市场,附近的居民们来到这里交换自家的旧物,也有人拿来自己珍藏的瓷器、首饰到这里交换,渐渐就形成了专门交易古玩的市场。后来和平区政府投资修建了沈阳道古物市场,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面貌——主要店铺分布在山东路与沈阳道交汇地带,共有百余家店铺和300多个棚亭。
每周四是沈阳道古物市场最热闹的日子。
这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古玩收藏爱好者都会纷至沓来,汇聚到这里“淘宝”、“捡漏儿”。20多年来,有人在这儿“捡漏儿”一夜暴富,也有人在这儿看“打了眼”损失了大把钞票。但无论“暴富”还是“破产”,都是极少数的个例,更多的古玩爱好者从这里长了见识,增了阅历。
不到40岁的艾强受家庭影响,自幼喜欢收藏。他的藏品范围非常广泛,既有价值不菲的瓷器、玉器、字画碑帖,也有近几年进入收藏市场的连环画、毛泽东像章、文革邮品等。他告诉记者,在沈阳道做生意的店主、摊主大都和他一样是收藏爱好者,而并非专门的生意人,大家边出售,边收购,遇到合适的东西还可以易物交换,“以藏养藏”。
从石家庄赶来的张鹏涛兴奋地向记者讲述起自己的“捡漏儿”经历。1996年,张先生在沈阳道邂逅一个叫卖玉石翡翠的摊贩。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鉴赏知识,张先生发现摊主出售的玉石中有一块原始的和田玉石。怕引起摊主的疑心,经过看似不经意的讨价还价,他以670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块大如碗口的石头,后来他专门拿着这件宝贝去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地矿部门,专家的评定验证了他的眼力。
13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件“捡漏儿”捡来的收获,仍然是张先生所有藏品中最值钱的宝贝。
和张先生一样,沈阳道古物市场中的客人,相当一部分都不是天津本地人,不乏生活在天津的外国人,以及港澳台客人,他们“混迹”于普通市民中间,成了古物市场的常客。他们同样谙熟于这里的交易规则,有固定联络的摊主,帮助搜寻他们想要的宝贝,“这两年我发现,韩国、日本客人越来越多,还有好多人都是专门过来收购古董的。”张先生说。
未来天津的“琉璃厂”
沈阳道东入口悬挂着一块写有“沈阳道古物市场”七个遒劲有力镏金大字的牌匾,为著名书法家溥佐先生所书,从某个侧面更加体现了这个市场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气质。
在国内古物古玩收藏界,谈起古物交易市场,就不得不提到北京的潘家园和天津的沈阳道,圈内甚至有“先有天津沈阳道,后有北京潘家园”之说。
而地摊则永远都是沈阳道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早些年这里连收税都有“地摊特色”——税务员在市场里来回转悠,仔细记着每个摊上都摆着些什么,个把小时后回来,如若发现少了什么,一准是卖出去了,就按照行情算出应纳税,所以那时在沈阳道收税,没个好脑子可没戏。
而今,这里也即将实现美丽的蜕变了——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天津沈阳道古物市场即将实现全面提升改造,改造后的沈阳道古物市场将成为市民文化休闲、淘“宝”购物的聚集地,整个工程如今已经开始实施,预计将于“五一”前后竣工。这几天,施工人员也已经将那块见证了整个市场繁荣兴旺的牌匾暂时摘下,工程结束将重新高悬。
改造后古物市场再也不会看到破旧乃至存在安全隐患的货架,整修风格将以仿古装修的店铺为主,古典文雅,店铺的内外风格也将协调一致,古物从古瓷、钟表、字画、文房四宝到金、银、铜、铁、木、玉各类工艺品全部涉及,为本市以及全国的收藏家和爱好者提供一个环境幽雅的交流平台,而且还会吸引到港澳台乃至国外商客,预计高峰时的每日客流量能够达到上万人次。
有关负责人介绍,提升改造后,这里将打造“乘高铁、逛金街、游滨江道、品狗不理、收藏淘宝在沈阳道”的一道风景线。此次市场提升改造只是振兴沈阳道古物市场的序幕,是提高品位、不断扩建发展的开始。一个天津的“琉璃厂”必将应运而生,沈阳道古物市场也将成为天津市、华北地区乃至东南亚久负盛名的“收藏圣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