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文化的事,要按文化规律办

出身是炒作、名字是炒作、修道是炒作、蔑视权贵是炒作、找老婆也炒作,甚至连最后的死法都是在炒作……李白就是这样成为“诗仙”的?争议作家张一一在博客上发表的一篇《李白如何把自己炒成“诗仙”》近日在网上激起轩然大波,该篇博文评论已达1688条之多,遭到全国网友的一阵痛批。

李白沽名钓誉自我炒作成“诗仙”?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李白的《静夜思》、《将进酒》、《蜀道难》、《月下独酌》等作品可谓脍炙人口、深入人心,张一一居然把李白跟“炒作”扯在一起,并且还引经据典言之凿凿,也难怪网友会有不服。

张一一文章指出,李白“西梁武昭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的出身其实是不可考的,“卖草鞋的下岗工人刘备都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袁世凯这样的大草包也知道搬出根本连八竿子都打不着的袁崇焕来当自己的祖宗”;张一一还表示,李白给自己取名“李太白”,并自称是“谪仙人”,俨然还以“太白金星下凡”自居,“这分明是现在看来很离谱的一个炒作现象”;至于李白十多岁就开始在岷山和徂徕山相继“隐居修道”、被入选“竹溪六逸”之一的事迹,文章更是直指李白是效法“商山四皓”和诸葛亮等人故事“炒作求官”;而对于一千多年来我国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杨国忠磨墨”和“高力士脱靴”的故事,张一一更是尖锐指出“以李白当时对官场的迷恋以及杨、高的位高权重,绝无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不过是李白后来聊以自慰的自我炒作”。

一些地方要拆历史街区时,往往不听专家意见,只让专家去论证拆的“正确性”

冯骥才:文化的事,要按文化规律办

核心观点

文化的事,必须以文化的规律来办,而不能用商业规律来做文化的事。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推给市场,把所有的思想精华都变成商品。只有按照事物的规律做事,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事业才能持续。

两会期间,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人文知识分子处于相对弱势,这不利于整个国家软实力的提高。这也引起了文化界一些政协委员的思考和讨论。

如果回顾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关于“两个凡是”的讨论中,在推动思想解放、推进改革开放的层面上,人文知识分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力量,给那个时代一个很大的推动力。那个时候,知识分子了解生活,能摸到生活的脉搏;和那个时代共同思考,也能摸到时代的脉搏,并能够用他们的思想、勇气与开拓的精神,激发人民对一些僵化思想的思辨,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他们走在了社会的前沿,无论是文艺界还是理论界,都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成果。

现如今,市场经济的巨大活力,虽然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但一定程度上也让人们忽略了精神的价值与滋养,忽略了文化的传承。于是,类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观念,开始流行开来。诚然,文化的繁荣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这样的观念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化的主体性,使之处于从属地位。似乎经济是“唱戏”的唯一目的,文化只是一件工具。

与之对应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声音慢慢变弱了。仅举一个例子,如果人文知识分子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发出更响亮的声音,那么我们在过去30年的建设里,也就不会越来越“千城一面”了。我们的祖先用了至少一千年的时间,创造了数百个缤纷多样的个性化城市,现在却变得走到哪里都似曾相识,城市面貌严重趋同,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损失。我想,如果人文知识分子也能像经济界的一些专家,能对我们的地方领导、决策层拥有同样的影响力,我们的文化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过分地商业化、平面化了。

当然,要改变这样的局面,一时看来还比较困难。这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比如,现在民间有一种说法,很多城市主管文化的市长,在领导班子里并不是一个重要的位置。再比如,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要拆一片历史街区的时候,往往不听专家的意见,而只是让专家去论证他们拆历史街区的“正确性”。这其实是以工具性的态度对待人文知识分子。而人文知识分子,首要的应该是发挥他们在思想和专业上的智慧和判断,而不是附庸了事。

文化的力量,就是精神的力量。人文知识分子既是精神力量的代表,也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我们只有把文化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人文知识分子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文化的事,必须按文化规律来办,不能用商业规律来做文化的事。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推给市场,任由市场选择,把所有的思想精华都变成商品。只有按照事物的规律做事,它才是科学的,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事业才能持续。

此外,我们的文化人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平时注意走出书斋,去看一看,瞧一瞧。文化人必须要到第一线,必须与你要做的工作对象融为一体,才能提出更有合理性和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人文知识分子才能在这个社会转型的大时代里,发挥更大的作用,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