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最大陶瓷博物馆举步维艰 民博何时“不差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寻找切实可行的运营机制,确定最适合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素,才是民营博物馆“不差钱”的出路。

据《河南早报》报道,河南最大的陶瓷博物馆生存举步维艰,据其馆长说,要讲收益,还真不如在家种地呢。据称,在河南,在册、不在册的民间博物馆已有数百家之多,但这些博物馆均门庭冷落,入不敷出。“全省的民间博物馆,大多数都是在勉强维持。”河南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康国义说。

其实,做博物馆的宗旨并非在营利,这也是人们对民营博物馆经营者多有敬意之处,但做博物馆的人要吃饭,设施要维护,在民营博物馆中,因为“太差钱”而生存困难早已成了普遍问题。3月10日,开业一年多,收入难以为继,遵义民俗博物馆关门。耗资6000万元的世界唯一专项青瓷博物馆深圳“玺宝楼”,自1998年开馆以来,总共只迎来几万名观众,门票的收入还不及购买一件青瓷的成本。胡同张老北京民俗博物馆开业以来,一直在赔钱,无奈之下,曾经把员工从十几人缩减到8人……

要说现在收藏界最火的人,当数马未都。人家不但常在央视上露脸,自家还开着博物馆。自1996年,马馆长注册了国内第一家民间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从2005年后实行了董事制度,除有董事投资外,也接受企业冠名赞助。虽然举办活动、展览有了一部分收入,但直到2008年才扭亏。

其实如此境遇,不仅只有国内民营馆如此,国外很多大博物馆也是如此,拿日本、美国这些私人博物馆发展比较好的国家来看,博物馆的门票仅占一成,资金都是来源于企业赞助。比如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十年累计亏损6000万美元。

当然,在民营博物馆中也有“不差钱”的,深圳“十里红妆”民俗博物馆把民俗展品介入餐馆,边吃饭,边享受文化。其情调吸引了食客,结果餐馆养活了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是前馆后作坊,看完展览捎上几件民俗纪念品,大家也很乐意。由此看来,在博物馆的运作中,藏品流通仅仅是博物馆收入的一小部分,而相关产品的开发才是其收入的大项。

有不少人士提出,私人博物馆需要国家财政给予支持。但在国有博物馆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这种观点显然不很现实。看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寻找切实可行的运营机制,确定最适合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素,才是民营博物馆“不差钱”的出路。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