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 无需悲观但也不容乐观
从2005年开始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神话,随着全球金融海啸的到来而迅速低落。画廊停业、艺术区租金下降、艺术家工作室转租等萧条讯息接踵而来,危机感令人谈论当代艺术时小心翼翼,不复几年来的高歌猛进。但另一种论调也随之而生,这种论调认为,因为市场泡沫的消除,当代艺术的春天也将来临。
这种论调的合理性,是在与近年来的泡沫化市场相比照中产生的。炒作起来的泡沫化市场,让当代艺术成为投资的热点,一时间泥沙俱下,学术价值欠缺或不高的作品屡拍高价,甚至占据市场价格的高标。在这种市场风向标的暗示下,大批投机分子涌入来分一杯羹,让当代艺术界以市场价格而非学术价值为中心。这种风潮让当代艺术界人心浮动,无心于严谨的学术建构,纷纷投身于市场的热浪之中,从艺术批评到艺术创作概莫能外。于是,当市场热潮回落后,艺术界又将重返良性的学术建构与推进之中。
但果真如此吗?首先,学术建构与推进,是长期而艰辛的缓慢累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够来去急速的只能是炒作化的市场。在泡沫化市场期间学术堕落的话,市场萧条期学术也不可能迅速上升。其次,真正与泡沫化市场休戚与共的,是泡沫化的艺术,对于长期坚守的艺术家或批评家来说,学术推进本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市场的泡沫与否,其实与他们关系不大。只有那些浑水摸鱼者,才会在水落石出后纷纷逃逸。再次,泡沫化市场其实并非全然没有可取之处,在投资当代艺术的热潮中,高水准的艺术也得到了一定的良性机会,尤其是某些多年坚守却无人问津的边缘性实验艺术。艺术市场的低落,让这些艺术也失去了一些被支持的机会,虽然这种机会本来就不多,而且在多年来缺少支持的状况下他们依然一路坚持了下来。
但泡沫化市场的低落,对中国当代艺术而言,确实是一个重新调整的契机。从19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一直以社会、文化批判为主流,但忽略或回避了自我批判。而且,当代艺术自身的问题,也没有充分展示出来。但当这个乱头粗服的搅局者也一朝得宠而获得“成功”后,它自身的种种症候也迅速而全面地显露了出来。问题显露的越明显,对它的认识也会越清楚。所以,泡沫化市场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终于迎来了它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期。
从政治对抗、文化启蒙到犬儒式调侃、平面化嬉戏、历经后殖民引诱、市场软化和政治招安,中国当代艺术的三十年终于历经了较为全面的“磨难”。当有了这种自我反思与批判的态度,中国当代艺术才有可能拥有更为健康、成熟的态度,也才可能为真正饱满、自足的多元生态创造适宜的环境。所以,还不能盲目乐观地认为市场萧条后中国当代艺术就能迎来它的春天,只能说市场萧条给了它一个重写自身的机会。而这种重写,不应再是对样式、方法的重写(如同这几年来的痛责符号型绘画、大脸画),因为任何领域都有滥竽充数者的投机空隙,也都有进行良性建构者的深入空间,对于前者而言,市场的萧条,只是让他们进入蛰伏期或寻找新的可乘之机而已。重要的是进行深思熟虑后的学术价值观的推进或重写,否则,在火爆或萧条期都不会有本质性的改变。而这种推进或重写,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期待它在短短几年内一蹴而就,谈何容易!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