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铭超拍下兽首不付款属技术性搅局

知情者透露,拍下而不付款,蔡铭超事先是深思熟虑的。

福建商人蔡铭超以“天价”3149万欧元(总计约合2.8亿元人民币),在法国巴黎大皇宫举办的佳士得拍卖行(CHRISTIE’S)“伊夫·圣罗兰与皮埃尔·贝尔热珍藏”专场拍卖会上,拍下了圆明园兽首铜像中的鼠首和兔首,之后蔡铭超对外宣称“不付款”,将自己推至风口浪尖。

连日来,选择了“人间蒸发”的蔡铭超,留下众多争议,任由他人评说。

“人间蒸发”的蔡铭超

“当时我想,每一位中国人在那个时刻都会站出来的,只不过是给了我这个机会,我也只是尽了自己的责任。但我要强调的是,这个款不能付”,2009年3月2日上午10:30,一场由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组织的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丰联广场丰联会馆举行,面对到场的多家媒体,平头、一身黑色中山装的蔡铭超只寥寥数语,承认了他就是法国佳士得拍卖的圆明园鼠首与兔首铜像的那位“神秘买家”,神色自若,面无波澜。

一位与会的纸媒笔者清晰地记得,蔡铭超仅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呆了大约5分钟,他手中捏着一张纸,念完了事先准备好的几句发言稿后,随即匆匆离去。另一位电视笔者的摄影机画面显示,蔡铭超的发言,只有“19秒”。

之后数日,蔡铭超的手机处于关机、转接秘书台的状态,《新民周刊》笔者也试图通过短信等多种方式联系蔡,但均未有回应。笔者的多位同行,也为此进行诸多努力,但连日来,蔡杳无音讯。蔡铭超名下的厦门心和艺术拍卖有限公司的一些员工也对笔者称,“蔡总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状态,他还没回到厦门,我们也联系不上……”

对于媒体的追逐,闽商蔡铭超最终选择了沉默以对。

在那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牛宪峰介绍:圆明园兽首拍卖会当天,蔡铭超先生做了一个电话委托,当时的本意是看一下拍卖现场的情况,如果撤拍或者流拍,就不参与了;如果是进入了正常的拍卖程序,就会进一步关注,“当现场拍卖师报价900万、1000万、1100万欧元的情况下,我们参与了竞拍,最终将这两件兽首(圆明园鼠首与兔首)铜像以总共3149万欧元落槌”。

牛宪锋提及蔡铭超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国宝工程收藏顾问”,他力捧蔡铭超,称赞蔡是“一位令人钦佩的中国人”;牛宪峰也表态称,蔡铭超在巴黎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得圆明园兔首与鼠首,“无疑冒着极大的压力和风险”,这是“非常情况下的非常举措”。

笔者数次联系牛宪峰先生,接电话的一名工作人员称,牛宪峰已将手机呼叫转移至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的办公室,这位工作人员婉拒了笔者的采访,她强调在3月2日的新闻发布会之后,牛宪峰“就再没有就圆明园兽首一事接受过任何媒体的采访”。

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的网站介绍,该基金“是由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与中国文博界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共同倡议组建,于2002年10月18日正式宣告成立,是中国国内第一个以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

简言之,这个公募基金会隶属于文化部主管的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由保利集团出资数百万元作为创始基金。2003年7月5日,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正式启动了“国宝工程”,其宗旨为“抢救流失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就在这一年,澳门“赌王”何鸿燊先生向该基金会捐赠了85万美元,从美国收藏家手中购回了圆明园猪首铜像,并捐献给国家,目前圆明园猪首存放于保利艺术博物馆展厅内。此后,该基金的几个“国宝工程”都未斡旋成功。

笔者在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网站公布的“抢救流失海外文物顾问”名单中,并未找到蔡铭超的名字;而其网站对所谓的“国宝工程收藏顾问”名单未作公布。

在消息来源单一的情况下,关于蔡铭超的惊人一拍的真正动机显得扑朔迷离;联想的空间,也因此变得丰富起来:为什么蔡铭超拍下了兔首、鼠首之后,又宣布不会付款?他是纯粹的爱国表达,还是在炒作,抑或实力不够?

“技术性搅局”

2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审核佳士得拍卖行申报进出境的文物相关事宜的通知》,明确指出,佳士得拍卖行在法国巴黎拍卖的鼠首和兔首铜像,是“从圆明园非法流失的”,佳士得拍卖行所有文物“均应提供合法来源证明。未提供合法来源证明或证明文件不全的,不予办理文物进出境审核手续”。

网络流传甚广的一个论调是:2月25日晚,蔡铭超原本是想要买下这两尊圆明园兽首铜像的,但次日国家文物局的这一通知公布后,他才获悉无法办理中国进出境手续,所以最后决定“不付款”。

一个疑问是:蔡铭超的“夺宝行动”,究竟是先期深思熟虑的,还是迫于局势、顺势而为?

而不少法国媒体关切的问题更为直白,“蔡先生拒绝付钱到底是什么原因?”法国《解放报》提出疑问,“到底是因为他(蔡铭超)真的没有钱,还是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蔡铭超在举手的时候,应该就已经想好了,他就是想技术性地搅局。他的动机,就是为了凸显这个圆明园的问题,没有外面讲的那么复杂。很单纯!”2008年3月7日,蔡铭超的友人、台湾寒舍集团董事长王定乾在接受《新民周刊》笔者采访时表示,蔡铭超的行为,“是非常情况下的一种做法,跟诚信无关”。在收藏“江湖”中,王定乾与蔡铭超私交甚笃;上世纪80年代末期,寒舍集团创始人、收藏家蔡辰洋曾从国外相继拍得猴、牛、虎、马一共4尊圆明园兽首铜像。

此前,王定乾在做客台湾资深媒体人陈文茜的节目时就曾透露,在法国时间2月25日晚上7点拍卖前的一个小时,“铭超兄打了个电话给我,他说,你拍不拍?我说,这种价钱、这种情况,抵制它让它流标。他说,那万一有外国人还是举手呢?我说,那你要怎么办?他说,那我就把它拍下来了,不让他买到,然后我再技术性不付款。我吓了一跳。我说,你这要三思而后行,你这个壮举。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他说做就真做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巴黎拍卖时有一个特定背景:伊夫·圣罗兰的终生伴侣、圆明园鼠首与兔首铜像的持有者皮埃尔·贝尔热(PierreBergé)在笔者会上公开发言,将这场拍卖与中国“西藏人权”结合在一起。

“大家忽略了这一点,你不要扯这个事。你扯了这个事情,难道人家就不能够表达一点人家的抗议或给你一点颜色瞧瞧吗?如果从这个角度看,蔡铭超可不可以说:你给我把这句话收回去,跟中国人道歉,我就买……行不行呢?”王定乾反诘。

圆明园海晏堂兽首铜像,原本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在圆明园的十二生肖报时喷泉(俗称“水力钟”)旁边的饰物,十二生肖动物铜像人身兽首,以盘坐之态作双半月形分列喷泉之左右,各自按其代表的十二时辰,依次轮流报时。

在众多中国资深级别的文物专家眼中,圆明园兽首铜像“根本不值现在这个钱”。台湾收藏家蔡辰洋先在1987年纽约苏富比的拍卖会上看到圆明园猴首铜像,其后通过电话竞投,以13万美元拍下猴首;1989年,蔡辰洋又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口气拍到圆明园牛首、虎首与马首,其中,马首是以约25万美元竞得。但现在,圆明园兽首铜像的价格已经像坐了飞机一样猛涨数倍。

而因为兽首贴上了“圆明园”这段让中国人倍感痛心的历史标签,每次圆明园兽首拍卖,由此引燃的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宛如火山喷薄而出。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在他的《1860:圆明园大劫难》一书中引用过法国杰出女历史学家皮拉佐莉的观点来表达中国人对于圆明园的特殊情怀,皮拉佐莉夫人认为,“与凡尔赛宫不同的是,如果不是亲自置身于圆明园之中的话,几乎无法想象出来它到底是一副什么样子。尽管如此,它(圆明园)仍然走进了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虽然这个民族根本无缘身临其境”。

但更多的法国人并不如伯纳·布立赛和皮拉佐莉那样体会到中国人难以忘却的圆明园情结。或许在佳士得拍卖行看来,目前圆明园兽首铜像正在成为一个“烫手的山芋”。在现场观看圆明园兽首拍卖过程的伯纳·布立赛就认为,佳士得在中国上海和香港都设有拍卖行,不会不在乎中国的感受。

“如果蔡铭超果真是胜出的竞拍者,那么,他不为这两尊兽首付款的决定并不会对佳士得公司产生严重影响——虽然它在国际艺术领域方面的声望会受到影响。佳士得不可能起诉蔡违反了合同,通常这种情况的结果是:低价投标者获得拍卖物”,近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称。

蔡铭超的一鸣惊人

认识蔡铭超的人称,蔡铭超拥有“典型的闽南人性格”。常在公开场合一身黑色的中山装打扮的他,作风低调,外形瘦削,言辞不多。

“蔡总一向比较讲诚信,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对待朋友们,他为人比较实在,而且一直以来都是这样。他对我们员工各个方面都很照顾、很关心,平易近人”,蔡铭超的助理、心和艺术拍卖有限公司员工高坤鹏告诉《新民周刊》笔者。

在蔡铭超的堂兄蔡益生的记忆中,蔡铭超出生于1964年,有兄妹四人,蔡铭超排行老三;蔡铭超的父母年轻时就离开故乡——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的晋江市永和镇坂头村,去厦门工作了,直至退休后才返回晋江老家,蔡铭超出生于厦门并一直在厦门经营他的事业版图。

“他从小就聪明,也很讲义气”,这是目前留守故乡的蔡益生对于蔡铭超的简洁描绘。

上世纪90年代,蔡铭超走上了从商之路,他做过服装、茶叶买卖、工艺品出口等生意。1998年8月,蔡铭超创办了厦门七月情陶瓷文化有限公司,笔者查阅到,当时,七月情陶瓷文化有限公司的注册资金为57万元人民币。几年后它挂靠国营企业厦门国际商品拍卖公司,蔡铭超也成为其拍卖部经理。

2004年,国家实行艺术品拍卖许可证制度以后,蔡铭超主持了厦门市首次艺术品拍卖,即厦门2004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次年,厦门国际商品拍卖公司收回执照,蔡铭超当即自立门户,成立了厦门心和艺术拍卖有限公司,心和艺术拍卖有限公司走的是“小而精的营运路线”,“在艺术品拍卖的大项中,特别是明清御窑瓷器占有很大比重”。蔡铭超的亲力亲为体现在,每次拍卖,只要有闲暇时间,他均对拍品亲自把关。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