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克纯金36颗珠宝 打造国庆纪念“杯”(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寓意江山、社稷、政权、基业永固,国家昌盛和谐统一,人民康居乐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纪念“国宝”横空出世。500克纯金36颗珠宝,名师纯手工打造,全球仅限99尊,谁将有幸成为这件珍宝的主人?

2003年,为启动60华诞献礼工程,在全国组织了一次规模空前盛大的选宝工程,其选宝标准在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近百位专家查阅近万个国宝档案,访遍全国博物馆,最终,从故宫中,选定尘封200多年的乾隆御制国宝金瓯永固杯!

经过近百位大师五年多的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纪念“国宝”黄空出世,这项浩大的国宝复苏工程在海内外的收藏界引起轰动。目前,99尊纯金杯已被预购了30多尊,2008尊纯银镀金杯也被预订了近800尊,并受到多国来华领导人欣赏赞誉纷纷收藏。

康乾盛世镇朝之宝

乾隆多道圣旨御制

金瓯永固杯是乾隆五十五年御制宝物,由乾隆皇帝亲自监制,为清代帝王镇朝传家之宝。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权、江山永固。原作现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它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器,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足高5厘米,杯胎用500克黄金制成,杯的口边刻着回纹,杯前正中镌有篆书:“金瓯永固”,后面镌有“乾隆年制”共八个字。整个杯造型别致,通体錾刻着缠枝花卉,玲珑剔透,上面镶嵌着36颗珍珠、红宝石、蓝宝石和粉色碧玺。杯的两边是双立夔耳,夔龙头上各嵌一颗珍珠,底部是三象首为足,外形呈鼎式。是中国乃至世界金银器史上的巅峰之作,是难得一见的无价之宝。

千金易得,一石难求,文物专家转碾半年,走遍全国寻觅珍珠宝石。

一尊“金瓯永固杯”仿制品,得用36颗珍珠宝石,包括11颗珍珠,其中两颗大珍珠,此外还有9颗红宝石和12颗蓝宝石,4颗碧玺。既然要达到高仿,以假乱真,必须严把珠宝这一关,金子比较好淘换,要寻找跟原杯大小一致的珠宝可就难了。从2003年初便开始此项工作,从南方到北方,从官方到民间,四处淘换珠宝。历经半年,终于历尽千辛万苦淘换到一批价值昂贵的宝石和珍珠。王树文领衔挂帅,亲自审视这些珠宝,连连赞叹,其成色堪与原杯上的珠宝媲美。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当今花丝工艺泰斗,一代宗师王树文联手18位工艺大师,采用濒临失传的4000年手工绝技再现国宝神韵。

花丝镶嵌,自商周流传至今已4000年,明清是鼎盛时期,但由于历史原因,如今花丝镶嵌工艺濒临失传,被国家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传予以保护。金瓯永固杯,作为花丝镶嵌典范之作,工艺价值很高!要在200多年后的今天,再现这一盛世国宝,这实际上就是一项大型文物复苏工程。为此,组委会请来王树文大师,由他亲自挂帅,联手18位高龄工艺大师,在全国精选300艺人,分成出胎、合焊、粗錾、各种部分分塑、组装、细錾、电镀、酸洗、压亮、镶嵌宝石等20多道工种,师傅们对每道工种的工艺都投入了全部技艺,用7公斤黄金经过上百次试验,成功仿制出国宝金瓯永固杯!以后的5年时间里,每制一尊,大师们都要亲赴故宫,用他们神奇的方式——肉眼“追样儿”,与原品对比校正。最后出来的金瓯永固杯,细到每一丝纹线,都精细无比,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这件高仿杯不但再现了前人的精湛工艺,也体现了今日京城花丝镶嵌高手的绝技。有关文物专家高度赞扬了高仿“金瓯永固杯”的工艺技术,他们坦诚地说,“金瓯永固杯”真是太精美了,这件活可以说是宫廷花丝镶嵌工艺的精品,高仿“金瓯永固杯”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工艺价值,收藏空间极大。

一尊“国宝”一份吉祥一笔财富

60周年纪念国宝寓意深刻,意义重大,注定身价非同一般,收藏机会千年难遇,收藏价值与空间巨大。

新中国60华诞,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伟大事件,纪念意义重大,纪念藏品注定身价非同一般,金瓯永固杯原作是国宝,收藏价值极高。一位收藏家提到:金瓯永固杯从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看,它本身就是康乾盛世宝物,有江山永固,盛世长存的独特寓意,此次高仿“金瓯永固杯”发行,象征祖国江山永固,中华盛世长存,这样的特殊藏品,千年难遇,其收藏价值与空间极大!”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