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节习俗:贺年卡称“刺”

彻夜守岁,迎来了新年。欢声笑语中进入大年初一凌晨,小辈便向家中的长辈拜年,拜祝新年吉利,长辈祝愿又勉励,赐给压岁钱。士庶自早互相庆贺
吃过早餐,男女老少一式的穿新衣戴新帽着新鞋,去向宗族里的尊长拜年,拜过尊长,平辈互拜,进这家出那家。继而到亲戚家拜年,再就是左邻右舍相互拜年,又有拜师长,拜师父,朋友互拜。
这吉庆欢乐的热闹景象,宋人的《梦粱录》、《东京梦华录》等笔记中有生动记述:“正月朔日,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鲜衣往来拜节。”“正月一日年节,士庶自早互相庆贺。”
团拜本是古风
团拜之名之俗古已有之,宋人的多种文献有录,如《朱子语类.杂仪》:“团拜须打圈拜。”又如周必大《青城小语庆新阳》诗题记:“记去年团拜人今作八处,感叹成诗。”再如王十朋《元日》诗:“弟兄团拜处,归去愿成行。”
古代要数宫廷里的团拜规模最大,参加团拜的帝王宗室、文臣武将多达千人以上,向皇帝拜贺新禧,君臣一起观赏歌舞百戏。各级官府也有团拜,僚属至上官衙署贺岁,还遴选社会上的忠孝节义模范人物参加。
民间的团拜,一是同宗族里拜尊长,二是亲族间拜贺,三是同僚友人之间的拜祝。
若问古今的团拜有何不同,古人团拜时围成圆圈,跪拜及地,《朱子语类.杂仪》:“团拜须打圈拜,若分行相对,则有拜不着处。”而现在的团拜既不要打圈,更不要下跪。
先秦早有“贺年卡”
贺年片不是近年才有,它肇始于先秦时期,因为纸尚未发明,就用竹木削成条刺写上贺词,称为“刺”。纸发明后制作的贺年片,习惯上也叫“刺”了。
古代的贺年片大都用于官场和文人墨客间的拜年,而以官场应酬最为普遍。封建社会里,当官的关系众多,过年时,对上司以及有特殊利害者,必须亲往拜年的外,其余的就致送贺年片了,叫做“投刺”。
投刺也不是官吏自己去送,而是差遣下人代劳。送“刺”的出发分送,到对方门外喊一声,主人出来接固然好,下人接也可以,交了就走去下一家,所以称作“望门投刺”。
对此,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中记载明白:“拜年,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望门投刺,或不至其门,令人投刺。”
不少当官的因来投刺的实在太多,多所干扰,干脆在门外挂个箱子,广受各方投刺,好口彩称为“接福”。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