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历史上的朱雀桥恢复原名 见证无数血战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自从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写下那首传诵千古的《乌衣巷》之后,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写下吟咏朱雀桥的诗篇。乌衣巷、朱雀桥因此名声大噪,如今夫子庙边的乌衣巷成了旅游胜地,而朱雀桥原址却渐渐不为人知。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认为,历史上的朱雀桥就是如今的镇淮桥。

今日镇淮桥多了两座辅桥

中华门瓮城北依镇淮桥,在中华门站下了公交车就能看到。镇淮桥是一个单孔石拱桥,通向中华门瓮城的大门,长不过32米,宽26米。根据资料记载,这座桥所在的地方,就是当年朱雀桥遗址,始建于东吴年间,1960年后改建拓宽成今天的样子。今天的镇淮桥两侧多了两座辅桥,分别为镇淮东桥与镇淮西桥。

已有1500年以上历史

贺云翱说,镇淮桥与中华门处于同一条直线上。镇淮桥始建于东吴,因秦淮河在当时都城的南边,故取名“南津大桥”,足有130米长。东晋时称“朱雀桥”,亦称“朱雀航”,特别要说明的是,此前的桥全都是木桥。

“在六朝时期,朱雀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贺云翱解释道,六朝时期,秦淮河上有著名的“二十四航”,在这二十四座浮桥中,朱雀桥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它连舟为桥,一旦发生战事,就可撤舟以隔断两岸交通。朱雀桥因地处当时宫城之南,与朱雀门相对而得名,此桥就是都城前最主要的桥梁,是古代南京人出入南郊必经之地。杨吴时,都水使王逊在此建桥,始称“镇淮桥”,意思是“镇住秦淮河”。

近年来,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发现在内桥的东南侧、距离中华路不到10米处,还有六朝期间的“御道”,这说明早在六朝时,内桥、中华门、朱雀桥、长干桥一段就已成为南京城市的中轴线了,更加证明朱雀桥的历史至少在1500年以上。

宋代变廊桥盖16间大屋

“唐朝时期,朱雀桥的状况没有史书详细记载,不过受刘禹锡《乌衣巷》的影响,该桥附近成为名人寻古的一个重要场所。朱雀桥再一次出名是在宋代。”贺云翱解释说,因为当时重新修筑金陵城,原来一直在城外的秦淮河一下子被纳入城内,朱雀桥也成了城内之桥。随着两岸居民越来越密集,大河变成了小河,桥宽也跟着越变越窄,据宋代史书记载,桥长为50米,宽为9.8米。

贺云翱说:“在宋代,朱雀桥是很壮观的,宽大的木头桥身,上面还盖了16间大屋,史书记载为‘廊桥’,评价是‘甚为壮丽’。”他描述道,廊桥的作用是保护木质桥身,还可供游人遮阳避雨,当时各地游人和当地百姓在这座桥上来来往往,一派繁华的市井生活景象。到了清代,大屋不见了,桥头有了一个牌楼,上书四字“苍舞衢歌”。

曾经见证无数次惨烈战争

在历史上,当发生战争时,朱雀桥就成了敌我双方攻守的军事要地,尤其是在六朝时期,占领了朱雀桥意味着能长驱直入皇宫。千年来,这座桥上发生了很多著名战争,如西晋晚期陈敏叛乱、东吴早期王敦叛乱等。梁武帝讨伐东昏侯萧宝卷时,萧宝卷退守朱雀桥,想背水一战能侥幸取胜,没想到惨败,战死、淹死兵将无数。

因战略地位重要,从南唐起便在此筑有坚固的城楼,明太祖朱元璋曾将城门造得特别坚固,这就是今天的中华门瓮城。此桥不仅有重要的军事用途,历史上还常常成为对死去的要犯枭首示众的地方。“朱雀桥几经废毁又数次重建,见证了无数次惨烈的战争。可能是南宋时改为石桥的,现在的桥上部是清朝的,下部根基有明朝甚至更早的遗迹。”贺云翱说。

专家呼吁恢复“朱雀桥”原名

贺云翱认为,南京的自然地貌与西安、洛阳、北京相比,更符合传统风水说中的“四象”要求,钟山在东面,为“青龙象”;石头山(今清凉山)在西面,为“白虎象”;秦淮河在南面,为“朱雀象”;覆舟山——鼓楼岗一线横亘于北面,为“玄武象”;四象之间平展的谷地,则为皇宫所在。

然而,令贺云翱觉得有些遗憾的是,尽管现在南京的龙蟠路(东)、虎踞路(西)、朱雀桥(南)、玄武湖(北)等地名仍留有很深的“四象”痕迹,但“四象”所指的“朱雀桥”,现在的名字叫镇淮桥,而朱雀桥这个名字却安在了武定桥附近的另外一座桥上。这样一来,刘禹锡所说的“朱雀桥边野草花”的意境便不复存在。他呼吁说,最好能用原名。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