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市场的繁荣期完成了一个周期

简介:

2008年即将落幕。从2003年下半年至今的中国艺术市场的繁荣期已经完成了一个由兴而盛、由盛而衰的周期,而伴随着这个周期的,除了大量的新画廊、新拍卖公司与美术馆的涌现外,还有艺术类专业媒体的勃兴。本期艺术“生产链”调查,将带领读者探访从事艺术媒介工作的林林总总。

历史的脉络:从出版出发

这一波媒体热,虽然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但从历史的脉络来看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许多媒体都是从艺术类画册的“出版”出发,比如我们的专题报道涉及的雅昌网,其母公司原来做专业印刷;上海的资本画廊,其母公司则从为客户设计制作画册开始,做起了“纸上画廊”;而经典画廊,其老板也是从做画册开始介入收藏,最后办起了画廊。

时代的召唤:网络引发媒体热

而从这5年的时代背景看,互联网热潮也是一大诱因。我们的调查包括了上世纪末互联网第一次热潮中诞生的“艺术中国网”,也有这两年新一波网络热潮中出现的“东方视觉网”,更有雅昌这样在新兴互联网热潮中冲浪的传统企业。3家网站也算是各有千秋:前两家都以展览为中心,而雅昌则在产业上更包罗万象:从拍卖行的拍卖图录与美术馆、画廊的展览画册,延伸到网上展览与拍卖数据库,更进一步规划为艺术家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艺术品数据库。

争夺话语权:媒体热背后的商业目标

当然,我们的调查并不全面,尤其是有意识地回避了近一年半中最热的媒体:专业艺术杂志。这是因为艺术类媒体的勃兴有两种动力:一种是随着市场勃兴而带来的信息需求;一种是争夺话语权的野心。前者往往伴随着成功的商业模式,后者则往往在商业运作上语焉不详。艺术类杂志的大量涌现,其中有不少是这样的情况。他们的商业模式没有什么新意,在艺术市场突然缩水的今天,也看不出多大的产业前景。

我们的艺术“生产链”调查,从艺术家创作中出现的各种工作室出发,到艺术展览的空间呈现与美术馆的运营,再到今天的媒体,基本涉及了艺术生产从创作到市场的几个重要环节,到今天暂时告一个段落。从这个“生产链”来看,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金钱,也离不开产业运作。虽然中国当代艺术刚刚经历了其第一个巅峰期,但其“生产链”已经初步成形,正如当代艺术的的路才刚刚开始,其产业前景也未可限量。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