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真实的云上“金顶” 一把大火惊动周总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峨眉山金顶(图片来源:红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新社发 陈仕川 摄

1972年4月8日,一把大火将金顶核心建筑华藏寺变成灰烬。第一时间获得消息的周恩来总理眼含热泪:峨眉山的名气在金顶,毁坏了金顶,就毁坏了峨眉山,大败家子!

34年过去了,金顶再没有发生火灾。从最初的树皮房子,到后来的木结构,再到今天金碧辉煌,金顶走过了一段非凡的历程。

两个月前,金顶华藏寺金、银、铜殿落成。两个月间,海内外对横空出世的新金顶赞誉有加,游客蜂拥挤“爆”金顶。本报记者通过踏访金顶,查阅史料,走访历史见证者,一个文化的、历史的云上金顶跃然眼前。

世界上只有一个金顶

它是天府之国的“天庭”

据史料记载,明代朱元璋第21子朱模笃信佛教,赏赐黄金3000两在峨眉山最高处建“大峨山金殿”。金顶因金殿上瓦、柱、门、棂皆铜质渗金,阳光下金光灿烂而得名。

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部长何群很神秘地告诉记者,金顶,其实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雅称,它是天府之国的“天庭”。天庭之说,早在唐代李白诗中就若隐若现,当时被誉为“仙庭”。峨眉山像一道巨大翠屏,耸立在成都平原西南。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点评中国新十大名山时,再次将金顶“天庭”概念放大。

“这么秀美的山,在平原边缘拔地而起并不多见。”69岁的峨眉山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年先春,从家中抱出一大堆历史资料,来印证这个说法。在年先春看来,金顶就是一个小平原,还像个天然“会客厅”。人一登顶,顿觉空阔寂寥,如临空明境界。“博大的天庭,温暖的客厅”,四川独一无二。

过去,金顶寺院包括锡瓦殿、铜瓦殿、金顶(金殿)、光相寺、祖殿等,有大小寺院及寮舍等共548间,可容千人同时进食。记者查阅了上世纪60年代金顶老照片,游客、僧人露天进食场景随处可见。

海拔3077米的金顶,如今以48米高的十方普贤金佛为中心,金殿、银殿、铜殿呈拱卫之势。中国目前最高、最大的金属建筑群与日月争光,整个“大光明山”一片辉煌。“天庭”极目——东方,青衣江、大渡河、岷江曲折环流,成昆铁路贯穿南北;北方,丘陵蜿蜒,直毗成都平原;南方,大小凉山层峦迭嶂;西方,青藏高原群峰披雪。

最早的建筑用树皮盖成

“金顶上早期的建筑,不是使用普通的灰瓦,而是用树皮盖成。”峨眉山市博物馆陈馆长向记者透露。

据悉,金顶气候恶劣,一年中有半年为冰雪覆盖,普通瓦经不起“折腾”,因此早期金顶上的建筑是用树皮盖的。贾岛在《送卧云庵僧》诗中就说:“下视白云时,山房盖木皮。”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发现树皮和木质结构的房屋易引发火灾,于是采用能抵御恶劣气候的金属瓦替代,于是金顶上有关“铜瓦殿”、“铁瓦殿”、“锡瓦殿”的传说流传至今。

史载,因山高风厉,霜雪剥蚀,以瓦覆盖,需一年一换,这也正好从侧面道出了金顶上建筑不用灰瓦的原因。元代卧云庵改用锡瓦,明洪武初,国师宝昙奉旨上山,易为铁瓦,故金顶俗称铁瓦殿,明代五台山僧人妙峰又建造了铜瓦殿。

1972年前的华藏寺,为三层木质楼阁,四重大殿,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殿宇巍峨雄壮,从门宏观气派。梁画栋,飞角重檐,回廊环绕,为典型的明清佛教禅宗寺院。文物古迹丰富,计150种,8900多件,有明《大藏经》,清全套木刻珍本《北隆藏经》7600余册,国内罕见。

1986年5月,省人民政府拨款350万重建华藏寺,总建筑面积1695平方米,为避开“高风急、水源缺”隐患,此次构建采用钢筋混泥土框架,配备了防火、避雷、蓄水、排水等设施。华藏寺改造既结合历史,又在保持原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金殿为铜面鎏金屋顶,大雄宝殿(即铜殿)采用铜瓦覆顶,两殿梁栓、门窗等均为铜件,目前,该金殿为国内最大金殿。

一把大火惊动总理

金顶的历史,被火“包围”着。记者查阅《峨眉山志》发现,火,贯穿了金顶的前世今生。据记载:“金顶山高、风大、水缺,一旦失火,每多成灾,形成了寺宇建筑‘建了又烧,烧了又建’的历史”———

华藏寺,清嘉庆24年(1819年)毁于火;

华藏寺,清光绪16年(1890年)毁于火;

1923年冬,金顶祖师殿失火,延及华藏寺等庙宇多处;1931年冬,金顶发生大火灾,烧毁华藏寺、锡瓦殿等处。

真正把金顶烧“疼”的是1972年的那次大火。为在金顶建电视转播台,华藏寺被用作办公室、宿舍、机油库,存放有柴油、汽油等物资。峨眉山僧人为了保护文物,抢救了一批文物到万年寺“逃难”。4月8日,厄运突降。

经历了当年火事的峨眉山703电视台原筹建处科长张登元回忆,当天,领导安排两人值班。事故责任人何安太为争取多休息点时间,留自己值班,让另一人先休息以便轮休。何值班时因工作服脏了,边用电炉取暖,边用冷油洗脏衣,转过身突然发现一块擦机布在电炉边燃起来。何惊慌扑火时,却将装柴油的面盆踢倒在电炉边,刹时火势猛烈,引燃机房油桶。

金顶烈焰,惊天动地!时在峨眉山麓报国寺的703工程筹建处负责人闻警后大惊,迅即层层上报,周恩来总理接到电话报告后,批语:“峨眉山的名气在金顶,毁坏了金顶,就毁坏了峨眉山,大败家子!”

大批工人、僧人涌向现场扑火,但终因风助火势,水源奇缺,无法扑灭,仅3个小时,华藏寺与千件佛事文物化为灰烬。永德法师为抢救《北隆藏经》等文物,葬身火海。只有镇山之宝——明代铜碑翰林院检讨王毓宗撰《大峨山永明华藏寺新建铜殿记》幸免于难。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