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生肖如意金开始发售 回顾中国黄金交易30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整整30年前,一款名为“北京风景”的金质纪念章悄然从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制币车间里下线,旋即被直接打包运往香港。虽然“北京风景”在当时的内地无人知晓,更无人问津,但它却开创了一个先河——在新中国销声匿迹多年的黄金终于重新回到市场。

30年后的2009年1月,由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发行,中钞国鼎公司总经销的“牛年生肖如意金”纯金金条开始在中国建设银行部分营业网点面市,并同步在中钞国鼎全国各直营店销售,为岁末京城黄金投资品市场上增添了新品种。该系列金条共有1000克、500克、100克、50克四种规格,分别限量发行300条、1000条、5000条、10000条,生肖如意金系列金条将连续发行12年。

在现在的人看来,所有贵金属投资品限量发行的原因早已不再是因为原料稀缺,人们看重的更多是投资品发行的数量、文化外延、发行方的资质、在保值的基础上是否有升值的潜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贵金属投资品的价值已经与其所使用的材质关系不大。然而在三十年前,别说纯金制品,即便是14k的镀金产品,老百姓如果能见到已属大开眼界。

自解放起至改革开放前,黄金一直被视作最珍贵的硬通货币成为国家压箱底的“救命钱”。1964年,央行停止对民间供金,黄金就此从流通市场销声匿迹。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解决了温饱问题的民众手里有了闲钱;同时,国家黄金储量也逐步增加。1982年,国内黄金饰品市场开始解禁,并由此翻开了黄金民间自由买卖的全新一页。

在黄金重回市场的这30年间,人们曾经把黄金饰品的价格炒上了天,过后也曾为此欲哭无泪;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财富标志,黄金还是回来了;并且在三十年后,黄金不再是家家户户的压箱底的宝贝,也不再是男女青年手指、脖颈处的必然装饰物,人们发现,黄金不但可以做成首饰,也可以做成金条,还可以用于收藏,甚至可以变成一串儿电子数字成为一种投资方式。

发行“生肖如意金”的中钞国鼎没有想到,自己发行的这款金条藏品竟成了中国黄金“回家”30周年的纪念。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