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恢复与发展

文物艺术品拍卖是我国拍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知道,虽然我国古代也有拍卖的记载,但近代拍卖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国拍卖业曾经比较热闹。解放后,拍卖也曾有过一时繁荣,之后,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拍卖业在我国中断了近30年。
1985年以后,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拍卖这种交易方式又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公元一九八六年九月,国营广州拍卖行成立,至今,我国拍卖业已经走过了二十二年的历程。二十二年风风雨雨,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经过全行业数万同仁的辛勤耕耘,在各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关注、监督、扶持下,我国拍卖业在发展、在壮大。拍卖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国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推动我国商品流通和发展、为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企业产权的合理流动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成为我国廉政建设、建立公平合理的经济秩序的重要力量。
今天,我想就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有关情况向大会做一简要汇报。
 
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恢复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造就了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的社会环境,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富而思文和恢复文化传统的社会思潮逐步形成。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引发了全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追索和热爱,思想解放催生了色彩纷呈的当代艺术创作。对文物艺术品价值和价格的重新认识,以及人们在收藏领域思想观念上的拨乱反正,使得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性文物艺术品收藏开始回暖并迅速升温。经济繁荣和文化追求两股力量的融汇,开始冲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旧货市场”上的民间文物艺术品交易悄然出现,国有文物商业机构市场化改革机制也开始初步启动。而拍卖这种特殊的买卖方式在80年代中期的复苏,则让文物艺术品重新看到了一种体现自身价值的理想方式。
我国改革开放后文物艺术品、收藏品的拍卖起源于邮品拍卖。1985年,北京东城集邮协会开始举办邮票拍卖会;1986年-1987年,成都相继举办过三次邮品拍卖会;1987年上海举办了首次邮票拍卖会;1987年5月和7月,郑州举办过两次邮票拍卖会; 1988年11月13日,湖南长沙举办邮品拍卖会;1990年-1992年,北京聚雅斋共举办4届民间邮品拍卖会。
在我国拍卖业恢复初期,就开始出现了文物艺术品的拍卖活动。1988年5月,北京市拍卖市场在自己公司举办的第一次拍卖会上就拍卖过一件明式圈椅,该标的被澳大利亚人瑞得曼先生以2000元购得。5月15日,《人民日报》在报导中说“瑞得曼先生是中国拍卖市场第一位外国买家”。
 1988年6月3日,北京市拍卖市场与北京文物商店联合举办了一次文物专场拍卖会。拍卖可以外销的瓷器、书画、丝毯等标的33件,有7件成交。一位日本客人以2350元和3210元分别购得隋黄釉陶俑和一只耀州窑瓷碗。自此,中国拍卖行业开始了对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初步探索。
当时,由于认识不统一,拍卖这种有益的探索曾多次被我国有关部门所阻止。如四川成都与上海都有拍卖活动被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叫停的现象。然而拍卖业同仁并没有因此而沮丧,更没有放弃。他们坚信:文物艺术品拍卖终将在中国的文化艺术品市场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1991年2月9日,一位荷兰商人彼特·扬森(Wim V.van Halder),在北京市拍卖市场和北京广告公司共同举办的联谊活动中,提出在北京举办“中国旅游国际拍卖会”活动的建议。该建议得到了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批准,并将活动确定为“92北京国际拍卖会”。经过近一年多的筹备,“92北京国际拍卖会”于1992年10月9日开始展样,11日-14日进行了拍卖
 “92北京国际拍卖会”前后,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活动也时有发生。如1992年5月9日,北京市拍卖市场举办了“首届古旧照相机拍卖会”; 6月6日,上海拍卖行举办了旧工艺品拍卖会, 9月20日,西安举办了“92西安国际拍卖会”,10月3日,深圳市动产拍卖行在深圳举办了“首届当代名家书画精品拍卖会”。这些拍卖会的相继举办,揭开了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序幕。
    1993年2月,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宣告成立。6月,该公司举办了首届书画拍卖会。同年,北京“93北京当代书画精品拍卖会”、浙江“93西湖当代书画精品拍卖会”、天津“首届中华名人书画工艺珍品拍卖会”、深圳“93中国艺术品拍卖会”等大规模拍卖活动连创佳绩。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书店和北京市拍卖市场联合主办了我国第一次图书专场拍卖会——北京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拍卖会上首次出现标有“限国内流通的”的标的,为将来文物拍卖的“*号制度”做了重要的铺垫。
1993年5月,中国嘉德国际文化珍品拍卖有限公司成立,同年12月更名为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1994年3月,嘉德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大型春季拍卖会,其中一幅张大千的《石梁飞瀑》拍出209万元,创造了当时中国书画拍卖成交的最高记录。
1994年2月,国内首家由文物经营单位设立的拍卖公司——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宣告成立。9月,该公司举办首场拍卖会,总成交额3338万元。
1994年8月14日,北京市拍卖市场与新加坡泰星阁合作,在新加坡文物馆女皇厅成功举办了“中国书画、古董相机、邮品拍卖会。
同年,北京市的书画经营百年老店荣宝斋也设立了拍卖公司——荣宝拍卖公司。
1995年,中商盛佳拍卖公司(现为中贸圣佳拍卖公司)宣告成立。随后,广东、天津、四川等地陆续出现了多家文物艺术品拍卖机构。与此同时,在上海、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不少新兴的综合性的拍卖企业也纷纷开始涉足文物艺术品拍卖,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已初步形成。
有统计表明:
1994年,北京、上海、南京、广州、西安等地共举办艺术品拍卖会10多次,总成交额为1.5亿元左右。
1995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达3.5亿多元。
1996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突破4.5亿元。
1997年,全国具有文物艺术品拍卖资质的企业已有近百家,当年的全国成交总额突破6亿元,再度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1993年至1996年期间,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成交记录屡创新高。除了中国古代书画、中国当代书画两大重地的记录被《十咏图》、《丽人行》占据以外,还有一大批成交记录在不断诞生。
1995年4月,一件明永乐青花扁腹葫芦瓶在翰海拍卖会上以1331万元的价格创造国内中国瓷器最高价;同年,在北京国际邮品拍卖会上,“全国山河一片红”等三枚新中国邮票分别拍得10万元、6万元和25万元,均为各自的单项国内最高拍卖价,而民国邮品“临时中立”大全套则以160万元的成交价成为当时民国邮品的最高成交记录;10月,我国宋初官修四大类书之一的《文苑英华》一册,以143万元成交,创下单册古籍的成交记录;在秋季拍卖当中,嘉德推出的著名油画作品《毛主席去安源》,以惊人的605万元创下中国油画的拍卖记录;
1996年10月,北京翰海鼻烟壶专场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轧道西番莲纹鼻烟壶拍出104.5万元,创瓷质鼻烟壶拍卖的最高记录。12月,北京太平洋拍卖公司首次拍卖了96件毛泽东用瓷,成交额875万元,引起社会关注,全球180家媒体均在显着位置报道。与此同时,翡翠珠宝拍卖、手表相机拍卖、书刊资料拍卖、当代瓷器拍卖、油画、雕塑拍卖、西方艺术品拍卖等门类的专场拍卖应运而生,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品拍卖经历了第一个快速成长而又丰富多彩的发展时期。
 
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规范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许多事物都是在无例可循的现实中边实验边建立规则的。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法制化进程也是如此。
回忆这段历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最早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处在没有合法地位和摸索阶段。拍卖规则是从国际知名拍卖机构借鉴来的,拍卖师主持方式只能从电视新闻中去模仿。不仅如此,最为重要的是,当时国有文物经营机构之外的文物公开交易,并没有获得相关政策法规和法律条文的许可。当时的《文物保护法》对民间文物收藏、文物流通的规定只有短短的两三百字,在这两三百字中,出现最多的是“禁止”、“不得”、“必须”一类的词汇。这期间的文物艺术品拍卖活动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令人庆幸的是,当时主管文物市场的政府部门负责人以坚定的改革和开放文物市场的决心,以循序渐进、稳步试点的方针策略,通过颁布《文物拍卖试点管理办法》和《文物拍卖管理暂行办法》的政策调整方式,以政府逐次审批拍卖会、限制拍卖委托人范围等审慎措施,减少和回避了文物艺术品拍卖初期可能出现的诸多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随后,文化部和内贸部分别颁布的《艺术品市场管理规定》和《拍卖市场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使文物艺术品拍卖的管理渐渐趋于程序化、“合法化”。
1996年7月5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拍卖法》,并于1997年1月1日开始实施。从此,包括文物艺术品拍卖在内的中国拍卖业,真正步入了法制的轨道。虽然《拍卖法》中有关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条款规定得并不详尽,但首次出现的“文物拍卖”内容,使文物艺术品拍卖机构及其经营活动真正具有了合法地位。
随着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从最初观望,逐步产生了投资国内收藏市场的强烈需求,越来越多的海外收藏家和艺术品经营者开始向国内市场投放拍品,令人欣喜地改变了近百年来中国文物艺术品只出不进的历史格局,带来了流失海外文物回归故土的大好机遇,也极大地激发了国内新一代文物收藏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竞买收藏的热情。可以说,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兴起造就了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大量回流的历史热潮。
当时,这些“回流文物”面临着已有的文物出入境管制问题。对此,当时的政府文物和出入境管理部门表现出了高瞻远瞩的胸襟和令人称道的智慧。为了最大限度地鼓励、吸引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的回归,海关总署会同国家文物局研究制定了《暂时进境文物复出境管理规定》。这个文件规定,海外旅客经过中国海关验封和文物部门验证登记后携带入境的中国文物,可以根据携带者的意愿重新出境,而且办理手续十分简便。此举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文物的海外回流。随着国内拍卖市场的发展,回流文物的规模、档次和价位逐渐提高,这一规定所产生的历史价值无可限量,影响极为深远,可谓中国文物保护事业中的一个创举。
1998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之后,开始步入一个调整时期。其表现为企业数量增加减缓,拍卖场次有所下降,全国成交总额增加速度减缓。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开始实施。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进入了一个以法制建设、行业规范为主导的市场调整时期。
1999年11月,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设立了文化艺术品拍卖专业委员会,把文物艺术品拍卖的骨干企业团结在一起探索发展和规范的新路。
2002年10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文物保护法》正式颁布,随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这两部法律法规以很大的篇幅,首次明确了民间文物收藏与文物拍卖的合法性,详细规定了文物艺术品拍卖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法律责任,文物拍卖机构的设立、资质许可等也被纳入法定管理的轨道。
学习境外知名拍卖机构的经营理念和操作规范,是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迅速走向成功的一项重要经验。加强从业人员的基础培训和再教育,更是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做出的突出贡献。在现行的拍卖从业人员基础教育、拍卖师资格考试培训和再教育过程中,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专业课程设置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国内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一大批高知识结构的年轻人进入拍卖领域,促进了传统文物鉴定手段与现代科学技术鉴定方法的融合,为行业发展增强了坚实的发展后劲。
加强理论研究,提倡行业自律,始终是我国拍卖业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无论是1996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国与世界拍卖市场国际研讨会”,还是自1999年开始每年举办的“拍卖理论研讨会”,理论建设、行业规范始终是大家高度关注的核心问题。1999年9月1日,中拍协发出《关于印发文化艺术品拍卖研讨会〈会议纪要〉和〈行业自律倡议书〉的通知》,呼吁全国拍卖业同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遵守行业规范,为买卖双方提供优质服务;2001年1月18日,中拍协发出《关于开展拍卖企业资质评定的通知》,在拍卖行业内开展了资质评定工作,以配合国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拍卖企业规范经营;2002年,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会发出了《关于加强行业自律的公开信》,表明了业内人士纯洁队伍、净化市场的坚强决心和信心;2004年6月16日,中拍协发出《关于印发〈关于加强行业自律若干规定〉的通知》,正式公布了《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关于加强行业自律的若干规定》,以不断加强行业自律,自觉接受有关政府部门的管理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在1998年至2002年这一期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虽然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并经历了一个市场格局的调整期,但并没有止步不前。骨干企业的成交业绩仍在稳步上升,一个个新的成交记录也在不断地被创造、被刷新。
有统计表明,
1998年全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维持在6亿元人民币;
1999年全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下滑到5.5亿元;
2000年全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继续下滑到5亿元;
2001年全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为回升到6.36亿元。
 
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发展
2002年是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大幅提高的一年。这一年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表现告诉我们,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另一次高潮正在到来。
当年4月,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从海外回流的宋徽宗《写生珍禽图》以2530万元成交;同月,北京华辰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上,庚戌春季云南造宣统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样币以108.9万元成交;11月,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钱镜塘藏明代名人尺牍》以990万元的价格被上海博物馆购藏,一对清初黄花梨雕云龙纹大四件柜以934.8万元成交;12月6日,北宋书法家米芾的《研山铭》出现在中贸圣佳秋季拍卖会上,最终以惊人的2999万元成交,成为全世界最昂贵的中国书法作品。
2002年全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首次突破10亿元,总额为11.39亿元。
2003年春季拍卖,嘉德拍卖现场人气之旺,买气之盛,令人意想不到。不管是冷门的还是热门的拍品,都有买家追捧。例如往年拍卖会上推出的齐白石作品一般在20万元左右就能买到,而这次推出的8件齐白石作品,虽然质量与往年的相差不大,但是成交价均在50万元以上;刘旦宅《金陵十二钗图》估价为16万元,最后竟以89.1万元成交;一件估价为40万元的孙中山《总理遗墨》,拍卖前被认为是一件学术研究型的拍品,市场前景未必很好,而最后的成交价也达到了111万元。在拍卖会现场,由于想进拍卖现场观摩的人太多,主办方不得不对观摩的人数做出限制。就在这次拍卖会上,嘉德创造了成交额1.94亿元的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最高纪录。
同样,在翰海春季拍卖会上,一个预计下午4点结束的专场,竟然持续到午夜12点。一件起拍价仅为2000多元的玉器拍品最后的成交价竟然达20多万元。
秋季拍卖,各家拍卖公司的成交额仍在大幅攀升。11月,中央电视台连续两天对中贸圣佳国际拍卖公司秋季拍卖会进行长达4小时的现场直播,傅抱石的《毛主席诗意山水册》,以1980万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中国近现代画的最高。齐白石的《诗意山水册八开》以1661万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齐白石作品的最高价。中国嘉德推出的隋索靖《出师颂》以2200万元成交;北京翰海推出的元管道昇《织绣十八尊册》,以1980万元成交。
2003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达到30亿元。
2004年,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千万元以上价位的拍品不断涌现。中国嘉德拍卖的清乾隆《缂丝兰亭序卷》以3575万元成交,该公司从日本征集的吴昌硕《花卉十二条屏》,以1650万元成交,创造了吴昌硕作品的最高价位。中贸圣佳推出的陈洪绶的《花鸟册》,经过41次竞争,以2860万元成交,该标的在1999年北京翰海曾以209万元成交;该公司拍卖陆俨少的《巫峡清秋》,以1980万元成交;王诜《叠翠争流图》,以1650万元成交;北京翰海推出的傅抱石《茅山雄姿》以2090万元成交,此画在1999年北京翰海曾经以308万元成交;徐悲鸿《巴人汲水图》,以1650万元成交,此画1999年北京翰海曾经以132万元成交;北京荣宝推出的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以1705万元成交,此画1996年中国嘉德曾经以192.5万元成交;
据统计,2004年全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为59.90亿元。
2005年,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处于急剧升温和高速发展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国拍卖成交价超1000万元的艺术品有30件之多。在这些过千万元的拍品中,既有中国古代书画、当代书画,还有油画、瓷器、佛像等艺术门类。
书画方面:
吴冠中《鹦鹉天堂》在北京保利秋拍中以3025万元成交,不仅打破了吴冠中个人纪录,也成就了中国当代画家作品的最高价格,该公司推出的黄胄《丰收图》,以1590万元成交,也创造了黄胄作品的新纪录;
 
中贸圣佳推出的任伯年《华祝三多图》,以2860万元成交,创造了任伯年作品的新纪录;该公司推出的李公麟 《西园雅集图》,以2750万元成交(此画2005年中贸圣佳曾经以506万元成交);该公司推出的周之冕《百花图卷》,以2200万元成交(此画1996年北京翰海曾经以260万元成交);
中国嘉德推出的元至正《朱子成书》,以2310万元成交。
瓷杂方面,在伦敦举行的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只绘有鬼谷子下山图的中国元代青花罐以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的成交价,让这件中国瓷器成为全世界最昂贵的陶瓷艺术品和亚洲最昂贵的艺术品。北京翰海推出的明永乐青花八方烛台,以2035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内地瓷器最高价。这一年,中国嘉德还增加了“中国历代铜镜”专场,推出铜镜235件,成交率99%。
同年,哈尔滨拍卖行、深圳拍卖行与哈尔滨古玩城联合于2005年7月9日在黑龙江省会哈尔滨举办了东北地区首届艺术品拍卖会,标的800件,成交158件,成交额2105万元。邮票《全国山河一片红》四方联在成都志诚拍卖行的邮品拍卖会上也创出110万元的记录。
据统计,2005年我国180余家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共举办文化艺术品拍卖187个场次、592个专场、拍品成交10.15万件(套)、成交额146.32亿元人民币(引自《全国艺术品拍卖2006年度报告及2007年行业发展预测分析》),其中仅北京市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就达到99.35亿元。
2006年至2007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拍卖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拍卖业的法制建设、队伍建设和理论建设都得到新的提高,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服务水平和经营业绩,也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拍卖业已经步入了稳步、有序的发展时期。拍卖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是我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虽然市场规模(包括拍卖场次、专场数量、拍品件数、竞买人数、成交总额等)依然呈上升趋势,但拍卖的成交金额比率、成交件数比率,以及拍品平均单件价格等,都出现了明显的市场回落迹象(引自《全国艺术品拍卖2006年度报告及2007年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2006年,我国各类文物艺术品拍卖343个场次、915个专场、拍品成交11.45万件(套)、成交额167.36亿元(引自《全国艺术品拍卖2006年度报告及2007年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令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为社会关心的热门话题,也成为国际文物艺术品市场关注的焦点。进入2007年,受2006年成交额大幅增加的影响,行业内部和不少新闻媒体都预测2007年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能够在保持2006年业绩的基础上出现新的增长。也有人基于对我国相关经济政策尤其是税收政策出台的思考,提出了2007年我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将会出现负增长的担忧。
虽然2007年也出现了不少千万元以上价位的拍品,如中国嘉德拍卖的仇英的《赤壁图》,以7952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书画拍卖最高价;陈逸飞油画《黄河颂》以4032万元成交;钱维城的《雁荡图》以2408万元成交,(此画2002年中贸圣佳曾经以429万元成交);清雍正《绿地粉彩描金镂空花卉纹香炉》以2643.2万元成交。中贸圣佳推出的徐扬《南巡纪道图》以3696万元成交;清乾隆《珐琅彩灯笼尊》以8400万元成交,创造中国大陆文物成交最高价。北京保利拍卖的吴冠中油画《交河故城》以4070万元成交;北京匡时拍卖的大明宣德《铜鎏金无量寿佛像》,成交价2750万元。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