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艺术学的发展走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学受到人们比较多的重视和关注,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的变化是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与语境改变联系在一起的。

艺术及理论无疑需要置身于社会环境当中。在艺术里,无论艺术家怎样用烈焰般的思想和感情,做怎样全身心的投入,也无论艺术家努力使其“纯然的”表达如何对应着外部世界,都需要通过对社会、艺术环境与接受的洞识去获取艺术完全实现的意义。换言之,无论世界和现实在艺术家那里可能是或可能被称做什么,它们也必须通过相应的意指、表述与对话,在真实和可能的意识范围内得到体现。以此为认识前提,作为来自对艺术综合意识的明晰掌握的一种表明,艺术家就需要对艺术的具体的完整性,对艺术交流活动的本质,对有时是前景被突出的事物与作为背景的力量之间的辩证对话关系,有一个充分的考虑与全面的把握。

我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作为重要的公共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不同维度的理解和认识的可能。艺术依凭艺术家的想象的飞翔,把艺术公众载到一个神奇而拥有主权的自由感知世界,引领他们进入任何社会、任何家庭、任何时代和任何民族的任何人群中间,使他们成为隐身的理想的读者、观众与有力的参与者、对话者,在无尽的对话过程中感知世界,领受生命活动的丰富形态,获得异乎寻常的生趣与对于美的充分感受,并进而激发他们思想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因此,研究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创作主体及其审美对象的本质,要研究生活;研究艺术文化的本质,不能回避与时代的对话与交流;研究艺术创造的本质,同样必须要研究艺术主体与主体之间、艺术家自我与其他自我之间以及自我与世界之间构造形成的交流与对话关系。

很显然,正像人类的需要促使人类创造了社会文明的一切一样,在艺术领域,也正是公众的需要,对话的需要,交流的需要,甚至消费的需要,驱使艺术家创造了艺术的一切。上世纪80年代,艺术学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艺术作品、艺术家及其受公众欢迎的程度成为艺术学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与组成部分。学科探索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艺术学研究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但是,新兴技术影响与作用下的艺术的生产、新的艺术的存在,不断创造出艺术研究观念上的内在动机,由艺术的主体、主体意向与现实存在的关系网络相互扭结而成的实体性的新的图景,开始呈现出来。作为一种学科建设及理论研究者,不能不展示并应对这样的新图景,对此开展实事求是的定位与开放的研究。1995年,国家专业目录增加二级学科“艺术学”,就是基于应用性美学概念的演绎,开始向实践的艺术学方向演进。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以来,艺术及学科发展与探索,出现新的重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是一个事实上积极的、不断生产主体的存在。而且,随之出现的传媒与互联网应用,创造出艺术生产的新的动力。艺术活动一方面生产着艺术需要的对象,另一方面也就同时生产着艺术需要本身。消费社会与艺术及艺术学学科发展,作为动力和目的,产生了新的关联。艺术学构成内涵,有了新的拓展,传统的艺术史论及批评研究之外,还出现了艺术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交集、关联的研究,出现了艺术与其他应用类学科相交叉的研究与教学活动。市场经济启动伊始,艺术就在形式和范围上变化着。艺术消费的形式和种类在不断变化,观众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观众欣赏的口味几乎年年都在变,甚至在观众的心理上对每一个艺术作品(产品)都有一个最恰当的制作与出品时机,高雅的、大众的、严肃的、通俗的,欣赏趣味总在变,艺术家们只有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在这里,艺术供需之间有着某种联系,是显而易见或者说是理所当然的。

艺术文化失掉了古典时代的那种诗意凝聚、生气灵动的辉光韵味。对艺术家说来,他要么懂得,要么就得学习什么东西能使艺术公众接受,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什么东西不能为他们接受,不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否则,他就无可避免地会失去艺术与公众之间的那种亲切而必需的关系,失去真正艺术所具有的那种独特而恒久的生命与活力。当今的社会现实包括今日的艺术,已经同冷战时期或计划经济年代的发展水平大不相同,这就可以使人们对于艺术的应用性转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可以重新看待整个问题。这之中,网络化个人主义与传播媒介话语对艺术的介入与覆盖,艺术接受和传播的广泛互动,已经成为艺术与社会生活前景中愈来愈突出的一种历史现象。电影(包括电视等)借助于现代电子传媒等高科技手段,改变了人对艺术作品的社会文化意识,在一定意义上消除了个人对艺术品的私人占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推动及其有效的媒介化,包含着文化艺术的媒体本能,也即社会功能。所有文化艺术的意识形态都不是一种自我表达、自我确认的实体,广义的艺术行为努力描绘一种局面、一个人物、一种历史事件时使用的至少是表面上同这种时代社会局势相联系的语言:在所置身其中的环境中广泛流行或被要求的文化概念和社会用语,以使作品对弘扬和谐、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推动公信力醒悟和公义担当,维护共同思想信念,产生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无疑地,艺术学在将对象材料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符号系统的同时,强调有效地把握本土的现实的特征,在开放的体系中,努力确立自己的位置。中国艺术学的研究旨归是:在理论层面或学术层面的学科建构不断加强的同时,需要包含更大数量和实践层面或应用层面的中国艺术,如影视、国画、雕塑、油画、音乐、舞蹈、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等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实践性以至应用性的话语研究体现了一种运动中的活力。应用性话语转向在艺术学构架中不仅寓蕴一种运动的策略性关系,而且也构成中国艺术理论与发展的必要的充满活力的条件。

改革开放30年,中国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应用性转向与自觉意识,构成了中国艺术学建设的重要维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学研究呈现新的特点,也寓示着新的挑战。第一,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深化互相支持,共同保持于同一个实质之中,并反映着艺术学研究领域进一步的拓展。作为广泛的概念,它们在本质内含方面实际上并无多大区别,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都以人为中心,无论是文化的世界还是文明的世界,它都是一个以人为本体的世界,是一个贯彻人的意志、思想、精神的世界,是一个以人的意向性为动力和指向的庞大世界。第二,经济的发展、艺术技术的传播、网络的兴起、大众传媒以及艺术文本向我们展现着开放的影响力。艺术多元化的景观背后显然有着传媒的经济利益在发挥作用,应用性话语成为最为强大、最富生命力的新型权力话语,对此我们需要保持必要的清醒。任何一种艺术观念、思想或创作行为,只有当它与利益、冲动、集体意志,与历史、经济、民族、权力政治和地缘政治或“权力话语”,与现实倾向结合在一起时,它才能或直接或迂回地获得动力或被实现的可能性。当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任何一种现实因素对艺术的介入与投注,都并非像在理论推导意义上那样易于实现,在实际发生的艺术事件中最有潜在作用力的,仍然是艺术主体及其运用内部感觉和现实因素之间现存的互渗共生的结合。艺术文化发生、发展与传播中的不断出现的民族与时代话语作用,正需要在这样的意义上予以反省与检讨。第三,艺术活动仅仅通过艺术本文的效果去对作品的特质所起作用作检验,还难以对艺术审美价值下断语,必须努力在各种社会、民族话语语境,在特定知识和环境条件下才能去发现艺术审美价值本身。在这个意义上,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发展与艺术学进一步朝应用与实践趋赴的价值转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并造就更多高水平的艺术研究专门人才,并赋以充盈而丰富的艺术精神、社会理想,责无旁贷地负起伦理和社会担当,建设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社会、文化德性,是中国艺术学在今日以至未来的尤为重要的责任。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