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明星”藏书1500多册 含光绪版红楼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光绪版《红楼梦》资料图

只有中专学历的普通市民从1982年开始先后耗资12000多元,自家藏书750多套总量超过1500多本,其中不乏古籍精品和大型图书,如光绪版《红楼梦》、《评增全图足本金玉缘》、《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曲》、《二十六史》等。

年近40的姚凤海是普通百姓中真正的“藏书明星”。在首届“十佳藏书家庭”的评选活动中姚凤海的家庭获得了唐山市“十佳”称号。为藏书,姚凤海曾经不惜四处奔波,足迹曾遍及京津冀、内蒙;为藏书,姚凤海也曾不惜重金购买,节衣缩食,20多年的藏书生涯使他的积蓄几乎殆尽;为藏书,姚凤海甚至不惜竭尽心力,为求得所爱之书“五顾茅庐”。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优乐每相亲。”但凡藏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书的无限钟情与眷恋。姚凤海不到10平米的卧室兼书房只当得简朴二字,除了一桌一椅,便全是书柜,这特制的加宽实木书柜,柜比人高,顶已及栋,而每层都放了两排书。“前面的一排书挡住了后面一排书的书名,找起来不方便也没办法,因为书太多了,即使放两排也仍然有许多书进不了书房。”据姚凤海说,他家装修时,光搬书就雇了十来个人。

藏书讲究品位,姚凤海为自己的书房定名为“书泉斋”,还亲自设计了几款别致的藏书票。管理是藏书不可或缺的内容,为了规范管理自己的爱书,姚凤海专门学习参考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中国小说史略》等专业书籍,对自己的藏书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整理,编成近50页的《书泉斋藏书目录》,按照哲学、社科、政治、法律、经济、科教、文学、艺术、体育、历史、地理和综合性图书等条目进行了藏书分类管理。

藏书执着:兴趣使然催生儿时梦想

姚凤海觉着,藏书者可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为兴趣使然。为了得到书,不惜耗费时间、精力、金钱。他们讲版本,论品相,一心希望着收藏有成,他们是不渝的爱书者,把书看作爱人。第二类为陶冶身心。无论繁忙劳碌还是赋闲歇憩,读书、藏书都是他们首选的消遣。书亦没有辜负他们,使他们在顺境或逆境中总能得到乐趣和愉悦。他们藏书无任何功利之念,是纯粹的读书者,把书看作朋友。第三类为谋生所需。第四类为标榜装饰。第五类为待价而沽。

“我恐怕属于第一和第二类。”年少时,姚凤海便酷爱书籍,也有着大学梦。“小时候,家里弟弟妹妹多,有时候能维持温饱就不错了,藏书更是不敢奢望。”为了分担家里的经济负担,身为长子,姚凤海放弃了上大学的理想,从技校毕业后,在华新纺织厂成为一名工人。但他无法放弃对知识的渴求,自学取得了中专文凭,那时的工资虽低却也有大部分被他用来购买自己喜欢的书。

“工作后的一个冬天,马上要过年了,我还穿着大脚趾那块儿被顶破了的棉鞋,”姚凤海下决心拿出五元钱买一双新棉鞋,“但半路路过新华书店,两脚先立定了,不由自主地进去看起书来,兜里只装了五块钱,还是忍不住花4块钱买了一本早就想买的书。”回家后,母亲不见新棉鞋,不禁埋怨几句,过年见亲友难道就穿着露脚趾的棉鞋吗?姚凤海找到一块黑色条绒布头,悄悄把破洞缝上,“可补上的地方不保暖,那年还是把脚趾冻伤了。”

读书痴迷:藏书的目的与价值在读书

等到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姚凤海开始花重金搜集一些向往已久的大部头书籍。1993年那年他花费近一年时间和近一万的资金,终于购得品相、质量上乘的70多本《大百科全书》,“当时唐山市场上只有30多本,后来发现承德兴隆地区有唐山没有的版本,”书店的负责人却怎么也不肯卖给他,因为准备划拨给当地的图书馆,“兴隆的山路走到半路就能看到山下翻得东倒西歪的车,我还是去了五次,甚至有一次住在了书店旁边的旅馆。”最后书店的负责人被姚凤海的执着感动了,破例卖给了他。

“辛苦藏书的目的与价值还在读书。”姚凤海说,自己藏书中大部分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古典名著和史书,尤其推崇《资治通鉴》和《二十六史》。文白对照着读,只有中专文化程度的姚凤海竟也写下了三大本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以史鉴今,有许多现实的生活经历可以来印证书中的哲理”,甚至在梦里姚凤海会突然明白领悟到白天始终无法理解的警句名言,半夜就会起身记下梦里的收获。

通过藏书读书姚凤海结识了许多文化人,“有书友猜测我,最低也是大学本科毕业,这应了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姚凤海在书友中人气颇高,因着不俗的见解和谈吐,大家都愿意跟他交流读书的感悟心得。

用书自觉:会用藏书才能激发对书的热爱

“藏书虽属个人财产,但其实也是社会财富,只有活用会用藏书才能激发起人们对书籍的热爱,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才能提高更多人的综合素质。”因此,姚凤海的藏书始终是对藏书者、读书者敞开的,不管是左邻右舍还是亲朋好友,只要是真心爱书读书,都可以徜徉在他的藏书中,尽管藏书或多或少会受到损失,但姚凤海从不计较,并且乐此不疲,“我希望更多的人通过我的藏书开启智慧宝库并充实自己的人生。”

妻子吕惠霞告诉记者,即使裤脚已经磨得出穗儿了,姚凤海也舍不得扔掉,剪掉裤腿,当成短裤穿。穿了12年的毛衣,已经磨出了洞,姚凤海会让妻子拆掉重新织一下再继续穿。生活中大部分积蓄都用到了藏书中,姚凤海并不觉得艰苦,“时常会感到幸福,因为儿时梦想已经圆了。”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