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究竟是房客还是主人?——798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798在时尚力量推动下,北京的老电子工业区与当代艺术戏剧般地对接起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景观。798不再是一个工厂代号,而变成了文化代码。在渡过拆迁危机之后,798能否在接踵而来的商业化浪潮中保持本色?

老工业区与当代艺术

戏剧般对接

2008年3月13日晚上,798艺术区东南部一间无名工作室,刘索拉说,798收租子越来越贵了,一年订一次合同,租金年年涨,单个艺术家哪能跟国际财团竞争?现在许多人已经走了,我不知道还能呆到什么时候。

刘索拉是2002年底进来的。破旧的厂房,丛生的杂草,真有点“狗吠深巷里,鸡鸣桑树巅”的味道,倒是安静。她看了几间厂房,当晚就签了一间,大约200平米,够她的乐队折腾了,而且不打扰别人。

签约的时候,厂方提醒刘索拉,这里不久就要拆。这里的业主七星集团早就打招呼,厂区已被规划为“中关村电子城”用地,计划到2005年底完成拆迁。

刘索拉回答说:“多好的地儿呀,告诉你,拆不了啦!”

其实,最早进入798的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早在1998年,雕塑系就有几个人在这里租借厂房创作了一幅卢沟桥的浮雕,但他们工作完成之后就撤走了。

比刘索拉早一点的还有一个名叫罗伯特的美国人。他厌倦了写字楼的压抑,租下798的一个120平米的回民食堂,做英文艺术网站办公室。租金每平米每天0.65元。

朋友之间口口相传,其他一些艺术家也先后看中了这里宽敞的空间和低廉的租金,纷纷租下一些厂房作为工作室或展示空间。798艺术家群体的“雪球”就这样滚了起来。到2003年夏天,798初具艺术区雏形。这个发展过程,与当年美国纽约苏荷区的情况如出一辙。

798位于北京东郊,这一带叫大山子。上世纪60年代初,一排排锯齿形玻璃天窗的高大厂房,轰隆隆的机械运转声和遍布厂区的大红标语,抒写着那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7字头的保密军工厂,牛!都用代号称呼,外人根本闹不明白。”一个知情人说。

这里的工厂,是前苏联和东德援助中国的重大建设项目。工厂从1953年起步建设,1957年建成,是当时东德派来55位专家按照包豪斯风格设计的。建成之后,这里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电子工业基地。

在这片巨大的厂区里,7字打头的工厂共有三家:718(华北无线电器材厂)、738(北京有线电总厂)和774(北京电子管厂)。后来因为718厂太大,就分成了六个分厂:706、707、718、751、797和798。每个分厂有各自的生产项目。这些工厂为原子弹试验、卫星升天制造了关键部件。新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和第一块集成电路就诞生在这里。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起,电子行业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突飞猛进更新换代,大山子的产品渐渐跟不上趟了,再加上产业调整,这一带国营工厂走向没落,多数职工下岗,多数工厂闲置。

信步艺术区,触目所及的是老旧的厂房砖墙和粗大的管道。推开沉重的厂房铁门,扑面而来的却是猎奇、怀旧和舒适的气氛。艺术家改造厂房时特意保留了墙壁上“大海航行靠舵手”等“文革”时期的大红标语,以及部分机械部件,有的艺术家还把斑驳的标语重新油漆。798成了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窗口和国内外交流互动的艺术平台。各种门类的艺术设计和各个环节的配套设施,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和销售环境。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