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版画”是市场行为

近年来,围绕“名人版画”产生的争论可谓聚讼纷纭。其中,关于“名人版画”到底能否被称作“版画”的争论,笔者认为其实毫无意义,通行的版画国际规范已经给出明示:无论原创性版画、复制性版画、限量级版画,甚至是油画名作的版画复制化,都属于允许进入市场的版画范畴。因为它们或多或少、或真或假,都能和艺术家本人扯上关系,尽管里面掺杂了太多的“明星效应”“个人利益扩大化”“艺术产业化”等与艺术、与版画无关的因素。倒是“名人版画”的称谓,明眼人不难从中看出这是“市场行为”而绝非“艺术现象”。

虽然众多的“名人版画”从制作规范到市场运作上看不出太多的瑕疵与明显的违规,但是从制作“名人版画”的艺术家回应业内质询时羞羞答答的态度中,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一丝隐忧。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观念的不断更新,艺术家们开始尝试用各种媒介和材料进行创作,画种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更多的艺术展也趋向于对主题的强调,而有意弱化原有的画种类型。所以艺术家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也是自由的,他们的作品可以是装置的、影像的,也可以是油画的或版画的,前提是艺术家觉得某种方式适合表达自己对艺术发展的看法、关注点和个人旨趣。但在众多“名人版画”的作品里,简单地复制,无须亲自操笔劳作的快捷,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又有多少能够体现出艺术家主动性的痕迹呢?当艺术家同商人在为以“艺术”的名义轻松获取更多价值而频频举杯之时,是否会为艺术创造精神的缺失而心感不安或心有余悸呢?

究竟是运用复制技术来创造艺术,还是简单地去复制艺术?版画的特性决定了版画先天具有很好的复制功能,但是对于艺术创造者们来说,这绝不是简单的机械性复制,艺术家在利用某种材料或手段的时候,一定是把它作为一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去充分发挥这种语言的特点,其中必然包含着艺术家对这种语言的理解、体会甚至是对偶然性的创造性把握。复制是版画的特性,但复制不是版画的全部;也就是说,版画是可复制的,但是版画的精髓不在于复制,而在于无论从精神品质还是到行为方式都是唯一的,都是不可复制的。以版画复制的方式制造的作品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版画,尽管它们从制作到印刷乃至作者签名都符合规范,外表包装几乎天衣无缝,但它们仍然缺乏版画的精髓和灵魂。

让我们看看国内的这些艺术家们,把油画的复制版画说成是原创版画,把丝网照相制版叠加套色说成是“综合材料油彩”;而所谓“在艺术家本人的监督指导”下的版画制作,也只是他们在打样车间里校对一下颜色的误差。我们不知道这种制作方式跟印刷品的生产过程有多大程度的区别,但它最终却要冠以“艺术”的名义、“版画”的名义。他们在满足所谓的“市场需求”,追求更高更快的价值回报的时候,是否考虑过个人艺术精神的拓展与提升的问题呢?我们没有必要去进一步探究有关“艺术市场”和“艺术产业化”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以艺术的名义进行商品生产,将会对艺术造成巨大的伤害;以产业的心态去参与版画制作,将会大大削弱作品的艺术水准,降低个人信誉度,大大稀释艺术的文化向度和精神感召力。

艺术市场需要产业化,不等于艺术创作需要产业化,更不等于对艺术进行简单复制。安迪·沃霍尔在油画上利用丝网版画直接复制图像,但同时,他也在以他的艺术观念推动艺术的发展,并影响了整个时代。在价值与价格的疯狂演绎中,艺术家、画廊、收藏家、艺术投资人等等,都在以各自的方式通过艺术品这个中间元素盘算着自己的利益附着点。然而,作为艺术家、人类精神产品的缔造者,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一味地把艺术市场当成名利场,其结果只会导致文化的丧失、精神的丧失、品质的丧失。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