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剪纸:两种艺术风格的借鉴与融合

金州的剪纸绵延流转已有600多年,历经数辈人的代代传递,满族风格特色的剪纸和山东剪纸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金州剪纸艺术,起到传播文化、美化生活等特有的审美作用。

说起金州的剪纸艺术,就不能不提起金州石河镇。满、汉的混居,造就了两种风格剪纸的发展融合:满族风格的厚重、凝练;山东风格的细腻、洒脱;在两者的基础上又发展起来的剪、刻纸艺术,把传统剪纸艺术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现代艺术。罗贵芬、高贵兰和于振平是这三种风格的代表。

70岁的满族老人罗贵芬是当地最有名气的民间剪纸艺术家之一。谈到学剪纸的历史,罗贵芬老人说,她是从她妈妈那儿学来的,她妈妈从姥姥那儿学来的,姥姥则是从姥姥的姥姥那儿学来的。罗贵芬小时候,不管贫家、富家,几乎所有女性都能拿起剪刀剪出一手好活儿来。平时剪窗花、墙花、缸花,逢年过节,更是她们大展身手的好时机。用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还要用长短不等的纸块,中间镂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这种剪纸叫挂钱(学名挂笺),象征着吉祥和富贵。如果哪一家不剪这些东西,则别人一定会怀疑这家出了什么事。

金州满族剪纸艺术,最大的特征是写形、写意、写神。作品古朴、粗犷、洗练,而且意味深长,至今还保留着较多的满族古老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罗贵芬的剪纸作品,大抵反映了满族剪纸文化特征。比如,她剪成的人物大都是身着旗装,头顶梳髻,或头戴“大拉翅”的典型满族装束,人物正面站立,两手下垂,五官为阴刻。她的许多作品也反映了满族人的生活习俗,如《人参姑娘》的剪纸,描述满族传说中美丽勤劳的人参姑娘,与正直勇敢的小伙子结为夫妻的故事。

金州剪纸内容被打上了浓重的山东剪纸的烙印。同罗贵芬同居住在石河镇的78岁民间剪纸艺术家高贵兰、二十里堡镇的鞠红梅以及三十里堡镇的潘玉花、华家屯镇的卢秀娟都是山东剪纸风格的主要代表。上世纪30年代,高贵兰随父亲、母亲闯关东来到大连,并从母亲那里传承下来剪纸艺术,只要没事,她就会剪上几剪,从小到老,从未间断,她又把剪纸技艺传给女儿、儿媳、街坊、邻居。与罗贵芬相比,高贵兰的剪纸作品线条细腻,虚实结合,套色勾绘,有强烈的装饰图案的效果。剪纸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了我们经常见到的吉祥字、图案、十二生肖、脸谱外,还有许多民间故事,例如《八仙过海》等。65岁的于振平对于剪纸的痴和迷在石河镇家喻户晓。他创作的剪纸《清明上河图》长735厘米,宽355厘米,剪纸手法细腻,构图疏密有致,线条阴阳搭配都很巧妙。把原画中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以及神情不同的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他的这一创作,把金州剪纸画艺术,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长期的再生繁衍过程中,金州剪纸逐步形成了一种剪纸符号的程式化。例如高贵兰的剪纸作品中《老鼠吃金瓜》、《鱼戏莲》、《小孩踩莲花》等寓意着子孙繁衍之意;《富贵牡丹》、《吉(鸡)庆有余(鱼)》则用于增加年节之日的氛围;《扭秧歌》、《春播图》则是从现实生活中捕捉的鲜活的生活画面,通过这些载体,抒发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理想的寄托和追求。

如今,这些用于剪纸内容的吉祥符号、图案及民间故事已经少有满族还是汉族之分,手法上也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地方特点的金州剪纸艺术。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