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藏品事件:关怀应回到人性与常识

近几年,因病住院的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因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看望,而成为学界最引人瞩目的人物。可能也正因此,与季先生有关的新闻也就格外被外界关注。近期季先生家中藏品无端流入拍卖行,在知情人举报后,北京大学有关部门为此发表声明称,拍卖行所拍作品,均为假冒品,季先生家中藏品并无损失。

有趣的是,季先生先前的秘书,竟是北大某领导的家人。而现在,季先生的弟子与家人要想在301医院与先生见上一面,是件相当费力的事情,曾主讲央视百家讲坛的钱文忠先生近日专程进京看望了导师,并在自己的博客里就北大发言人的表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向读者讲了自己面见季先生的曲折:当天他与季先生的儿子见到季先生,而其孙女却被医院拒于门外,医院的理由居然是,人多(三个人包括他从海外来的孙女儿)所以只能进两个人。这种没有人性的管理方式其实是一种管制,任何人间亲情在这里都会黯然失色。

通过钱文忠先生博客,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位学界泰斗级学者,不仅因生病而没有多少行动自由,还因此失去了更多的东西,譬如他的收藏与交往。甚至感受一位普通学人所体会到的那种生病的无奈与苦痛的机会,也都没有了。他成了一个“公家人”,一个学界的象征人物,如同一个供品被供起来了,连亲人朋友都无法与之亲近。

那么,我们要问的是,人活着,那还有什么意义?

同样是学界泰斗级的北大学者,我知道宗白华先生最后一次因病而去医院时,却是自己的学生闻讯而来,或背或扶,才能艰难步入医院,是“自助式”地获得治疗机会的,入院时甚至一个床位都难求。现在因为某种缘由,季先生获得了特殊的医疗服务与照顾,那么其他的北大著名学者呢,还有院士、学部委员呢,他们有多少人会得到如此殊荣?

对人过于神化、圣化,其实也是拿人不当人。人类正常的生老病死,任何人无法抗拒,人为地过度地保护某个个体,也是一种不尊重。

再则就是季先生的私人性被公然剥夺了。他的私人藏品居然由北大校方来一手管理,连一个让其家人看的清单都没有。当拍卖行里出现季先生私人藏品时,北大校方只调查了拍卖公司,而没有去调查拍品的卖家。这种简单化、故作掩饰的方式,会使社会对北大失去信任,对北大学子更是一种误导:一所大学不能保护好一位大师级学者的藏品,还有什么资格对学生进行言行教育呢?况且北大的新闻发言还是不能自圆其说。拍卖出去的东西固然是伪造的,那么这些伪造的东西有些仍然可能是季先生的藏品,当代社会不可能保证哪家的藏品不出现伪劣仿造之赝品。

北大要做的,是还原季羡林先生成为一个自由个体,并使他的私有财产成为他家庭的物品,要在其家人主导下,清理季先生图书与收藏物品。至于先生如何处理捐赠图书与藏品,这得尊重季先生的意愿。而照顾季先生医疗与生活,也应该由其家人主导,学校予以配合,而不是学校主导,家人不得干预。

通过季羡林先生藏品事件,我们希望北大能给公众一个说法。既然季先生是一个公众人物,就得对与其医疗相关的一切都予以公开,甚至在一定的时候应该公布其医疗费用。现在季先生的个人收藏成为新闻事件,北大也应该公布对季先生照顾的公务人员相关资料。在没有季先生家人在场的情况下,是不是有关人员可以自行出入季先生家庭?是不是有监督机制与相应的防范规定?如果公务能无障碍地进入私人领地,那么它对私权的伤害几率,就不言而喻了。

我们希望看到北大有关方面对季先生显示出人性的关怀,通过回归常识、公开相关信息,给公众一个有公信力、说服力的答复。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