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木建筑的修缮茎脉——马炳坚访谈

从1994年日本《奈良文件》到2005年《曲阜宣言》以及2007年《北京文件》的公布,一面面地扬起了独特东方古建的修缮风帆。公众以及古建修缮专家如何在错综纷杂的古建生存环境中抓住古建保护的茎脉,需要我们 重历史、珍惜文化的关怀精神,也需要我们了解社会、放眼远瞻的理性对待。

中国文物网东方木建筑的修缮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实施上与西方建筑区别在哪里?

马炳坚:东方的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的,西方是以砖石结构为主的,这两种材料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木材是有机物质,它的优点是易于加工制作、抗震性好,同时又有缺点,比如说易燃、易腐蚀、易虫蛀,很容易损坏,不如西方砖石结构延年。东方西方因为建筑材料的不同,首先建筑物的损坏规律就有区别,所以它们的保护方法就必然会有区别。

建筑更易受到侵害

首先,我想引入一个概念: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的,就像瓷器、青铜器,它们的保护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我们可以把它放在室内,放在玻璃罩里,甚至有必要放在真空里;但是建筑不行,建筑是不可移动的,它暴露在大自然当中,随时随刻都在经受着自然界或人为的各种侵害,所以建筑是非常容易遭受破坏的。那么对于建筑来说,遭受了破坏以后怎么办,是让它就那么坏下去还是要对它进行保护和修缮?对建筑的保护首先就应该区别于对可移动文物的保护。

保持原状不等于保持破败状态

其次,对于“文物原状”的理解现在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什么叫原状?我觉得文物原状是建筑物建造之后的健康状况,被破坏的状态不是原装,是现状。因为这个建筑开始建的时候它是完好的、健康的,甚至是辉煌的。比如故宫,在它全盛的明清时期,故宫是相当辉煌的,那是象征一个国家最高等级的建筑,是皇宫。不但中国的皇宫是这样,国外的皇宫也是这样的。所以说文物原状应该是文物健康的状态而不是破败的状态。保持原状不等于保持破败的状态,不改变原状也不等于不改变现状,这个是应该区别开来的。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辽代建筑没有彩画。我们曾经对全国的辽代建筑进行过一番调查,几乎把现存的辽代建筑都看遍了,发现辽代的彩画非常漂亮,只是已经很陈旧了。义县的奉国寺就有很多的彩画,只是如果你不仔细看,恐怕就会忽略它,因为它历史太久远了,现在将近一千来年了,彩画都已经褪色褪得比较厉害;可你仔细看,室内的彩画还保存得相当完好,画的是飞天和流云。另外我们也看过应县木塔的彩画,应县木塔表面看起来没有彩画,那是外檐;内檐有些部位的彩画保留得还相当好,如果用几成新来描述,恐怕有个四、五成吧。就是在第一层,佛像上面的藻井部分的彩画相当好,包括斗拱的彩画还相当好,说明什么?说明辽代建筑不是没有彩画,是有彩画的。所以说,如果我在特定情况下把辽代彩画恢复起来,算错吗?这不能说改变了它的原状。因为它的原状是有彩画的,只不过现状没有彩画而已,所以这个问题,不能用僵化的眼光去看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应县木塔内的辽代彩画

如果独乐寺建在天安门广场

最后对文物的“不改变文物原状”也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我们要看它在现在社会中所具有的价值作用是什么。比如说长城,八达岭段的长城是供游人游览的,有一个科教意义和安全问题,所以这段我们基本上是把它给复原了,而其它段的长城我们还是保持它残损的状态更合适。

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蓟县独乐寺,它是位于天津市蓟县境内,已经有差不多1000年的历史了,是个辽代建筑。在怎么样修缮独乐寺的问题上,大家恐怕没有太多的争论,都感觉修得比较成功。我们对它进行了局部的解体,把因为风的荷载作用和地震所造成的倾斜给扶正了。解体之后按照原来的作法做了,没有改变原状,包括木构的工艺、瓦作的工艺,但是表面却没有恢复油漆彩画。这是为什么?因为独乐寺的历史比较久远,在修缮之前,它的油漆彩画已经完全剥落了,公众的记忆中就一直是没有彩画的独乐寺,所以我们修的时候也就没有做彩画。但是,我假设,如果独乐寺在天安门广场上,我们就要想一想,这样的修缮行不行?因为北京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天安门广场那个地方,如果建筑很黯淡,这恐怕不行。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文物的现代社会功能的问题,我们要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客观地挖掘出来,再去修复它,但是我们的原则是——在充分调查和论证的前提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独乐寺没有修复彩画的外观

中国文物网历经千年的应县木塔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它的修缮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马炳坚:应县木塔,在历代进行过修缮,并不是说大家现在看见的木塔就是始建时那个原封没动过的,但是主体结构是原有的。所以说,它能保存至今,不但和自身特殊的建筑工艺、对建筑材料精心选择和当地宜于木材保存的独特气候有关,还和历代不间断的修缮有关。

应县木塔,从史料上看,进行过加固和局部的修缮,当然中间也经历过破坏,比如说两窗间的柱间原有剪刀撑,后来大概是民国的时候都给拆掉了,所以现在造成木塔扭转得比较严重。这个木塔我们专门做过调查,而且也参加过关于木塔修缮的专家论证会。专家们提出过三种方案:第一是现状加固;第二是落架大修;第三是后来被否定掉的抬升方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应县木塔外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木塔西南角内檐柱子倾斜状况 (图片来自北京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

应县木塔——“抬不起,放不下”

什么是抬升的方案?木塔从外表看有五层,实际上内部共九层,叫“明五暗九”。木塔的第二层损坏最严重,因为上面有三层的荷载,加上由于风力或者地震等外力造成的歪闪、扭转的力对第二层的破坏是比较大的,所以第二层损坏得比较厉害。有些像卢斗、普柏枋等地方都已经碾碎了,不是简单的裂了。抬升方案是企图把上面三层抬升起来,修一、二层,修完以后再把塔落下去。后来对这个方案,很多专家提出了争议,特别是有工程实践经验、经常搞维修实践的专家们,认为这种方案根本不可能实施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方案,仅仅只是一个设想,根本不可能实现。为什么?首先木塔非常大,基座直径大概有三十来米,塔上的节点特别多,而且这些节点都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变形,都已经移位了;一些柱子已经歪斜到差不多和地面夹角70度的样子,柱子下面有很长的榫插在斗拱里,而且木塔也已经一千来年了,柱子的榫都已经很脆了,如果硬是把它们揪出来的话,很容易把这些榫揪折了、揪断了。况且把那么大的木塔抬起来,抬升会向塔身内插入一些巨大的钢梁,这本身就对它是一个巨大的扰动和破坏,而且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通过这一抬升,有可能很多木构件儿本来还行,结果一抬升,木纤维遭到瞬间破坏,就折了。这个损失还不大,可是如果真的是把上面的三层抬起来修底下的,底下的都归位了,再往上插,根本不可能插得上去。有的构件已经位移了十几公分到二十几公分,所以即便下面修好了,再把上面的落回去是根本插不回去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应县木塔搭交普柏枋节点处碎裂 (图片来自北京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

再有,抬升木塔所要搭的钢架重量达4000吨,竖钢架需要在木塔周围打桩,做基础,甚至要进行降水处理,这势必会对木塔的基座部分造成严重扰动,反而破坏了木塔的基座,这又是一种破坏。

第三,抬升修缮作业需要6~10年,而木塔的上面三层要在钢索上悬挂6~10年,其中的危险系数是我们无法估计和保障的。 所以通过大家一起来研究,最终否定了这个抬升方案。

我们还是主张,如果这个木塔要进行彻底的修缮,最好的办法是解体。这个“解体”,不是拆了修新的,是把它解体后,把不能再用的部分替换掉,有些构件能把它打上箍或者粘接上的,能用就用,实在不能再用了,就用同类的木材进行替换,然后再把它重新组装起来。使这个木塔的寿命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还能延长几百年。

万园之园异地可重建,前门大街修缮不成功

中国文物网古建筑的遗址保留和重新复建标准是如何把握的?

马炳坚:这个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圆明园为例,圆明园遗址的情况比较复杂。圆明园是万园之园,后来被英法联军烧毁了,是一段国耻。那么圆明园遗址现在留给后世的价值在什么地方?主要是一种警示,一段历史的记忆,让人们记住国弱了就要受欺辱。把它的遗址保留下来,作为遗址公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很有意义的。现在的人都没有见过曾经的圆明园,有限的信息也是来自图画和文字的描述,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遗址因为失去了对比参照而体现不出曾经所经受的灾难和损失的重大。所以有专家就主张,在圆明园的遗址上,有选择性地恢复一些景点,我是比较赞同这种意见的,有比较,才更能读懂历史,那么好的建筑立在那里,都变成废墟了,公众是不是就会有更直观的看法?此外,作为一个遗址公园,不但是遗址也是公园,它是有一些功能的,我们为了宣传这个遗址公园而做一些游客服务设施,比保留一个纯粹的遗址更有积极意义。前一段时间,横店要在影视基地修建一个圆明园,对此我是支持的。它作为一个影视基地,是私企投资,不花纳税人的钱,而且很认真地去做,要把它做得很好,并没有对圆明园的遗址以及历史信息有什么破坏和篡改,我们为什么要去阻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圆明园远瀛观之大水法遗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圆明园》三维风景剧照之远瀛观复原

对于前门大街的修缮,我觉得不是很成功的。不成功的地方这要分开说,前门大街根据北京市发展的需要,把它定位为一条步行的商业街,这无可非议,可是修缮的方法乃至最后的结果,应该说不那么令人满意。前门大街的北段,有些建筑修得还可以,但有些设计也值得探讨,五牌楼的尺度是不是偏大了一点?究竟原来的牌楼有多大尺度?我觉得太高了,也稍微宽了一些。而南段的建筑,简直就要不得,根本没有原来前门大街的那种风貌,完全修变了味儿。作为商业街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是修缮本身存在一些问题,这还和过分的商业化有关。咱们都知道,前门大街以前是由政府一手经办的,在银行贷了62亿的资金,但是这62亿在前期拆迁的过程中都用光了,最后不得不引入了开发商。开发商于是在里面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理念,政府没有把这个问题把握住。所以,虽然对待前门大街不能像对待故宫等文物建筑那样要求苛刻,仅仅是把握一个风貌和特色,但它的设计建设并不是那么成功。

作为文物修缮,我是主张,国家应该把它作为一个事业来做,国家专门培养一批人,专心致志做文物修缮,不要让企业去做,企业经营的宗旨是赢利,如果你采取企业化的运作方式,采取招投标的办法,哪个价钱低就用哪一家的话,文物只能修得一塌糊涂。文物修缮是一个尊重历史、精工细作的过程,不应当受企业经营的干扰和左右。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