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辽金时代的石经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戒台寺内有一座辽代经幢座,在幢座的八面上浮雕有八位伎乐天人,分别持琴、琵琶、笛、排箫、笙、贝、拍板等,正在演奏,余者一位伎乐袒上身,赤足,双手各持帔帛一端,一腿屈膝,一足外伸,正在翩翩起舞。

戒台寺幢的幢身部分是元代建月泉新公禅师灵塔的塔身,与幢座不是同时代之物,但幢座从浮雕风格分析,应系辽代的经幢底座部分,解放后修建时组合在一起的。

经幢之制始建于北魏,隋代亦偶见,大量出现是唐代武周之后因流行婆罗门僧人佛陀波利入唐所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中要求信者将此陀罗尼咒或安置高幢上、或安置高山、或安楼上、或安翠堵波(塔)中,因此之故,唐中晚期经幢多有建设,五代、宋辽时颇为流行。目前所见存世经幢据《金石萃编》、《山左金石志》、《陇右金石志》等金石书著录,历代经幢除多刻《佛顶尊圣陀罗尼经》外,还有刻《大随求陀罗尼经》或《大悲心陀罗尼经》、《宝箧印陀罗尼经》等诸密教经咒,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所刻为多,故俗称尊胜幢。门头沟博物馆还收藏有一座原双林寺的石经幢,其上即刻有《尊胜陀罗尼经》,幢座也刻有八身伎乐天人。戒台寺幢座所刻伎乐天人的乐器较双林寺经幢的伎乐乐器多出了石笙、贝和拍板。

现藏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的辽代石幢至今极为完整(通高5.4米,辽大康十年,1084年),原在河北涿州东街路侧,幢身和幢座均为八面,双层台座,束腰部分也雕刻有伎乐天人,上下二层共十六身,所演奏乐器与戒台寺石幢大同小异,有趣的是上下二层束腰部分也各出现了一位手持帔帛、屈膝伸足的伎乐形象,舞姿与戒台寺伎乐完全相同,据此可推断戒台寺幢的年代大致应也在辽大康年(1075-1084年)前后所雕刻,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辽代华北地区的石幢从整体构造到细部图案纹饰都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局和程式。戒台寺的石幢伎乐是研究辽代石雕艺术和音乐史的宝贵资料。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