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爱抢中国历史名人 与汉字“恩怨情未了”
近年来,全球性“汉语热”正在发烧,可是,邻邦韩国作为一个同样拥有并使用汉字的传统国家,却怀着越来越复杂的心情在对待汉字和传统文化,一忽儿在抢注节日,一忽儿又想抢注中医药,连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也不放过,可是,另一方面又在排斥汉字,因此不免让人有点文化神经错乱的感觉。香港《文汇报》今日刊发“卢一心”先生的文章,对韩国人对于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复杂心理,予以解析。文章题为《韩国人与汉字“恩怨情未了”》。
文章称,值此世界最大的汉语词典—《韩汉大辞典》出版之际,笔者写下此文,以供参考和思考。文章摘录如下:
在古代,韩国人使用汉字是身份的象征,尤其是能写一笔好的汉字书法,能用汉字写诗作赋,更是上层社会人士的身份标识。
公元1443年时,朝鲜世宗大王才下令创造专为庶民使用的表音文字(现在的韩文),称为“训民正音”。但是,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上层统治阶层还是使用汉字,而庶民使用表音文字,用表音文字写的文章被称为“谚文”。
到了清末,韩国人才开始摒弃汉字,从前的“谚文”开始占居主导地位。之后,韩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殖民当局确定了“日汉文字并用”的政策,并把表音文字学者视为反日分子加以迫害。也因此,表音文字被打上了反日、爱国的民族主义标识。
而如今,“世界最大的汉语词典”—《韩汉大辞典》10月24日由韩国编纂,该词典共16卷,收录了5.5万汉字和45万单词。檀国大学东洋学研究所介绍说,目前世界上三大汉语词典分别是日本诸桥辙次(1883-1982年)的《大汉和辞典》(共13册,4.9万词条,40万单词)、台湾《中文大辞典》(共10册,5万词条,40万单词)和中国大陆的《汉语大词典》(共13册,5.6万词条,37万单词),而《韩汉大辞典》在词条和词汇量方面均超过上述三大汉字词典。该研究所还表示,《韩汉大辞典》还补充了韩国式汉字等共1万多个新造字。据介绍,《韩汉大辞典》第一版印刷了16卷共2000套,售价约合人民币7750元。
可见,韩国人与汉字虽“恩怨情未了”,但“本是同根生”的事实无法否定。然而,现在韩国有些年轻人认为“如果有时间学习汉字,还不如花时间来学习英文”,但是,韩国有识之士却对此普遍表示担忧,认为“韩国年轻人如果不懂汉字,那韩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必定将日渐流失”。笔者理解这些韩国年轻人对汉字的情绪,也理解那些韩国有识之士的担忧,同时也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眼下韩国人对于汉语所出现的矛盾心理和所遭遇到的尴尬境地,尤其是在汉字教育方面。但是,韩国离不开汉语这是事实,必须正确认识和面对才是。
不过,若回过头来或许可以看得更清楚,多年来,韩国人不停地抢注中国传统节日,如端午节,还有中医药等,更有甚者,据说连中国历史名人也要抢去,如孔子和李白等,如今据说连汉字也快要被他们抢去了。韩国人为什么会对自己的文化那么恐慌,那么缺乏信心?终归一点,那是因为韩国的传统文化是从中国移植过去的,并已经根深蒂固,所以才会“抢注”。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以前有这评论,如今不想再过多评价韩国人这种慌乱甚至“语无伦次”背后心理,只想提醒,如果只是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就企图与文化传承为敌的话,那么,韩国的文化未来必定会更加悲哀,因此付出的代价也可能更多。
此外,假如因为内心抵触汉语而不学习汉字,那么,韩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日渐流失一定会发生。而发生这种情况对韩国的未来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影响无法估计。
笔者大胆预言,随着中国的全面崛起和汉语热在全球的兴起,未来汉字的价值和意义一定会更加重要。但愿韩国不但能走出文字的困惑,更会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困惑与躁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