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我是“徒有虚名”的收藏家
说起“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可能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但是提起“马未都”,对文物收藏感兴趣的人肯定知道。马未都就是这座中国首家私立博物馆的主人。作为著名收藏家和鉴定家,圈里人谈起他来都是津津乐道。这不仅因为他创建了中国第一座私立博物馆,而且也因为他敏锐洞察真伪的眼力和颇具传奇色彩的收藏经历。
采访当天恰巧是他最忙的一天——他有17件事要办,但他还是挤出了近3个小时接待记者。谈到自己的成功,马未都归结于一个“早”字。他说自己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夹缝”。
私立博物馆要改制
灵感源自与父子间的一次谈话
马未都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位于机场路附近,刚搬的家。记者是在他发出的一条详细的手机短信息的指引下顺利到达的。
这条短信息格外有趣,让人一看就知道主人做事的严谨与周密——“大山子走机场辅路,过五环四百米钻过南皋桥六百米,过高压线塔立即右拐,约一公里半,过不规则十字路口直行四百米,路南右手二层拱窗白楼‘观复’。”
与马未都先生的对话是从上述短信开始的,他告诉记者:“这条短信始终在手机里存着,谁问就发一条,结果很方便,让你一下就能找着,我已经发了无数次了。”
接着,话题就转到了马未都于1996年创建的中国首家私立博物馆的改制问题上。“改制是为了适应发展,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改制是个重要话题,这些日子连国有银行都改制了,博物馆的改制工作现在正在实施中,明年初就能宣布。”
从筹备到今天,这家私立博物馆经历了整整10年的风风雨雨,为何突然要改制呢?马未都解释说“博物馆改制的原动力就是受儿子一句话的感动。”5年前,马未都的儿子去英国读书。入学第一天,老师、校长、舍监把他的儿子叫到一个墓碑前说,这里埋着他们学校全部的原始校董,这些都是200年前的事情了。
听了这件事后,马未都开始想一个问题——英国人在200年前生活富足的时候办的一个学校,直到今天还能够让一个中国人受惠,这种恩惠就是体制带来的。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马未都当然希望它健康发展下去,然而个人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于是,马未都产生了一个念头:要想把博物馆完整有效地留给社会,必须要改制,否则,这个博物馆就可能自生自灭了。
办成文物界的“希望小学”
要把博物馆变成社会财富
马未都想把这座私立博物馆改制成中国第一家理事会制的博物馆,由全部理事承担起对这个博物馆的社会责任,而理事制企业是可以延续、可以继承的,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个博物馆变成社会财富而不是个人财富。
记者了解到,马未都的博物馆在改制后,“理事”只吸收自然人,而不吸收法人,因为这样不容易产生纠纷。比如一个法人带着大量资金进来,他要拍卖文物,就没办法了。理事都是对中国文物有热情的人,理事可以拥有文物,也可以不拥有文物,但条件是必须愿意为了中国文物作出贡献,大家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其权利和义务是相等的。
“博物馆是非盈利机构,因此理事们不可能在这里赚到钱。”马未都将改制后的博物馆戏说成“文物界的希望小学”,大家是为了共同的兴趣来做这项慈善事业的,第一批理事都是功成名就、经过市场历练的人,其中有些是企业家。对大家的合作,马未都表示经过了深思熟虑,相信合作会很愉快,因为里面没有利益分配,但对于他和这些理事来说,这是人生的一大享受。这种享受是其他形式无法替代、无法获得的,有这点就已经足够了。
“在这里理事无大小,不能因为我东西多我就是老大,每人都持有平等的一票,可能会出现多数理事否决我的情况。我们唯一获得的是社会荣誉和继承理事的权利。比如我儿子,如果他愿意,他可以成为博物馆的理事。终极目标是使理事达到50人,之后就不再发展了,我一定要把私立博物馆做得比有些博物馆更有意思。”马未都对自己博物馆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从收藏中获得很大满足
认识了许多人,有了可以“炫耀”的资本
从博物馆开始筹建到今天的改制,马未都称自己前后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当时想法比较简单,就想把基本的收藏成果向人们展示,从未想过它是否会永久地“活”在社会上。
1992年,马未都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办过一个展览,好多人上前询问,他觉得很有意思,但展览在一两个月后就关掉了。马未都后来想:如果这个展览能够长期地办下去,就有很多机会跟人沟通,因此也就产生了办博物馆的念头。
创办博物馆所获得的满足是别人不知道的,因为有些人的满足可能体现在买了一件东西、卖了之后赚了不少钱,他觉得这就算获得了极大满足。但是马未都表示,自己没有卖东西,但最大满足在于认识了许多人,在人家面前有了一个可以让他“炫耀”的资本的时候,他也获得一个满足,这就是中国的文化对人的吸引,那种乐趣是你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谈起当年的收藏经历与感受,马未都说,当时是一种独享的乐趣,与人不能共享,因为当时没有这个氛围,你想找人谈人家都不理你。就好比是到一个穷山沟里去唱京剧,人家肯定认为你是一个精神病,因为大家都没接触过。
自爆收藏成功原因
生在一个千载难逢的夹缝中
对别人给予的“大玩家”称谓,马未都立即谦逊起来:“我觉得在所有收藏者中,我是徒有虚名,我所有的优势就一个‘早’字,早于别人在20多年前进入一个没人涉足的领域,对别人怎么称谓,我不太计较,但是如果‘大玩家’是带有一种北京人的幽默感,我也能接受。我不敢称自己为收藏家。像国外一些人集一百年的实力去做一件事,那是真正的收藏家,我们中国在这一领域才不过20年。”
马未都说,自己入行时间特别早,从官窑值两块钱时开始买直到它值20万,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赶上了机遇。
“如果《文物法》在1949年建国后就迅速颁布,那就没我什么事了,我只剩下看的份儿了,但我恰恰生在文物法制定前三十年,这样才给了我一个夹缝,这也是千载难逢的。”
马未都说,因为中国的好多文物,比如成化斗彩杯,它从明朝中叶就开始值钱,一直历经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过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绪到民国时期,都特别值钱,从来就没有不值钱过。但是到新中国成立后,它就突然不值钱了,这在中国的收藏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什么东西都不值钱,恰好机会自己赶上了。
当时,因为什么东西都不值钱,因此就没有任何人去关注,现在回头看,当时不管谁去关注,都会获得极大好处。在最没人喜欢的时候,就出了他这么一个“另类”开始喜欢古董,几块钱就能买一件好东西。
“当别人问我,一个月挣百八十块钱,哪儿来的那么多钱买东西”时,我就告诉他当时还是东西便宜,花20元钱可以买三件。因为当时卖不出去,就出现了有趣的现象——谁买东西谁就是大爷,都追着你卖。当时我认识的许多人,把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拿出来,无非就是想换一个冰箱、一台彩电,现在一想,当时人家卖的东西可以把一个冰箱厂给买下来,这主要是所有人当时都看不到前景,我是因为喜欢才买的,我当时也没有看到前景,都不知道它以后会值多少钱,只是觉得它太有意思了。对我的最大挑战是——你不可能知道它的全部,你只能知道它的一部分,这会让你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
大玩家很少卖古董
感觉文化人卖东西很丢人
对自己收藏这么多年来很少卖东西的事实,马未都说自己当时之所以有许多东西没卖,是因为觉得作为一个文化人,卖东西感觉很丢人——一个文人怎么能卖东西呢,除非活不下去了。
马未都说,早年他曾花10元买了一个碗,人家马上出价20元,按说早该卖了,因为价格翻了多少倍,但是他没卖当时就觉得面儿薄,不好意思卖,然后就自己留着,到了现在,当时10元钱买的碗能值10万了,结果就这么搁着挣钱了。
“我第一次卖东西时,7件共卖了230元,这是因为同一类别的东西我研究透了,遇到比它们还好的,我就淘汰次的。”
马未都介绍说,古董行业生与死之间就是一张纸。比如买画,买对了可能价值连城,错了可能一文不值。
“你买东西从来没有上过当吗?”对记者的疑问,马未都坦白承认曾经上过小当,这也是很正常的,不过将它们搁在历史的坐标上就已不再是上当了——比如当年花100元买了一对光绪仿康熙的瓷瓶,当时以为是康熙年间的,买后才知道是光绪年间的,实际上这就算上当了,但是撂到今天它至少值好几万,因此也就不算上当了。
但是大当从来没上过,因此自己的心态好,总觉得文物的最大价值在于文化内涵,即使上当自己在心理上也能承受。
链接·简介
马未都祖籍山东,先前从事文学创作及编辑工作,他的收藏兴趣始于“文革”,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又较早意识到收藏与投资的重要性,从收陶起步而成为专家,至今已有陶瓷、古家具、玉器古玩等藏品逾千件。被誉为“京城四大玩家”之一。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