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制造当代艺术泡沫?

是谁在制造当代艺术泡沫?

同为刘小东的作品,《三峡新移民》(右,局部)曾经在2006年被俏江南老板张蓝以2200元万人民币购得,而今年他的《小豪 佩怡 小姚只拍出156.8万元人民币。

资本从2005、2006年开始进军中国艺术界,藏家可以只手创造出流星焰火般蹿升的价格。这直接导致了艺术品拍卖的“天价记录”现象,以及随之而来的是种种艺术和市场的结构畸形。只是,今年的秋拍中,藏家已无力去制造几何级倍增的天价。

谁在买

曾经 中外藏家联手推高市场

2006年,伦敦画廊老板查尔斯·萨奇在佳士得伦敦的一场拍卖会上以150万美元购得张晓刚的一张《大家庭》。此后,张晓刚的画价持续飙升。同样是2006年,11月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的拍卖会上,俏江南的老板张蓝以2200万元人民币竞得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这件由印尼藏家提供的画作当时估计为800万至1000万。

当代艺术天价的推手不仅仅是萨奇、张蓝。更多的人或出于收藏或出于投机,也进入到这个市场。比如香港实业地产的女继承人林明珠也是重要藏家,北京高级餐厅“有璟阁”的所有者张锐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购买,也助长了当代艺术的繁荣。

藏家张鸿康拥有多家企业,已有五六年收藏油画的经验,他的收藏之旅开始于2005去上海参加陈逸飞的葬礼,顺便也逛了下上海的香格纳画廊,张晓刚、方力钧、何多苓,统统都囊入家中,“当时这些明星艺术家的作品都在2万美元左右。”

天价推手不仅仅是投机的。藏家张鸿康在界定投机和藏家之间的区别时指出,投机的从第一天就开始想着赚钱,但之前两年当代艺术的火爆,让一些二线的艺术家也涨到一线的水平,“这时对于藏家来说,如果手头有二线艺术家的作品,为何不趁其一线的价格卖掉这些二线艺术家的作品,以购入更多的一线艺术家呢。”而这也无疑又在推动着当代艺术的异常繁荣。

如今金融危机影响购买能力

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是当代艺术品遭遇寒流的一个原因。但是因为买家来自于不同的行业,所以影响也各有不同,“我所认识的藏家里有做通用汽车代理的,有从事化工、煤矿产业的,这些人依然有实力去购买。”张鸿康指出。

也有买家暂时退出艺术品市场的。艺术北京首席执行官董梦阳接触到很多买家。在他看来,中国收藏当代艺术的买家群体中有抗震的,也有受到冲击很大的,“类似出口业、金融行业的,我所接触的这些买家今年都不准备买大的作品。”

没人买的同时也是因为没人卖。此前被炒到天价的作品,原买主是希望在转手时大赚一笔,然而今年的经济情势没有提供利好条件,没有卖家会高价买进、低价卖出。由此当代艺术的现状是没人买,也没人卖,拍卖公司征集不了好的作品,拍卖现场一派颓势。

买家说

林依轮:舍拍卖会去画廊

美国金融风暴让大家重新审视当代艺术。我一直在收藏当代艺术,由于没打算卖过,所以暂时对我没有影响,艺术品还是在手里,没赚没亏。

就我个人来说,今年下半年还是依然在购买当代艺术。我基本不去拍卖会,而是通过画廊。因为通过画廊买会更实在,尤其在这个时期,画廊集体过冬。

类似今年,我刚买了影像作品。现在的影像艺术市场不太规范,我还是买个喜欢。

张鸿康:拍卖市场定价太高

陈逸飞过世的时候我开始了当代油画的收藏,今年经济形势不好,但有好的作品还会购买,10月份在香港举行的苏富比秋拍中,我就购买了几幅作品。

现在的确有一些当代艺术家在炒作自己,但如果认为所有当代艺术的作品都是炒作起来的,那是公开破坏和否认中国当代艺术史。

现在的问题是拍卖市场定价太高,假如我是个超级亿万富翁,我连30%都买不了,而且现在的拍卖作品也不代表当代艺术的真实水平。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