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是欲望宣泄者的道德遮羞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人体艺术

前不久,在成都南郊牧马山高尔夫球场一侧草坪上演了一幕名为《@41》的行为艺术:以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川音成都美院)为主体的41位在校男女学生露天全裸,以身体组成电子邮件符号“@”。

看了这些场景,心里蓦然涌起了一个念头:这是一锅夹生饭。何出此喻?不妨细观之:蓝天之下青草之上,一片白花花的身体勾连纠结在一起,像不像满锅刚煮熟的大米饭?表面看来,似乎也“色香味”俱全,可是待举箸细品,呸,半生不熟、不伦不类,让人无法下咽。于是不免令人生疑,好好的大米为何熬成了如此德性?问题在哪儿,是硬件原因还是操作方法不当?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认识一下让学子们为之“集体献身”的行为艺术到底是个什么东东。按照较权威的说法,行为艺术,也称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国外目前通用的用法是Performance Art。它是在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

听起来很复杂,其实一言以概之,它在本质上可定义为艺术从业者的较自由的身体活动表达。依笔者的理解,它是以一种特定的行为活动,表现或传达一个理念、一种观点。任你的行为方式千奇百怪,但核心仍是艺术。既属艺术范畴,就须遵守艺术的价值观和客观规律。艺术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哪儿?当然是有益、有品味、有意义的美的展现,或是严肃、理性的思想境界的呈现。

反观美院学生们的这件“行为艺术”作品,我们能从中读出的是健康美感还是某种思想含蕴?遗憾的是,即便是那些参与“艺术创作”的学生们,也说不清这作品究竟表现了什么主题,倒是一位学子的表白袒露了心迹:是对个人的突破。

请注意,这才是问题的要害。细细数来,整个行为过程中称得上“突破”的细节只有一处,那就是一丝不挂的身体“原生态”展现。我们的疑问便随之而来,学生们到底是为了《@41》而突破,还是为了“突破”本身而突破?若是前者,学生们原本不必如此“劳神费力”,身着艺术服装(哪怕是身着亵衣)难道就不能完成《@41》的“创作”?所谓“青春责任”的主题表现是否一定要以男女集体全裸为形式载体?有哪本行为艺术的教科书上记载着这门子歪理?

很显然,在许多参与者的心里,对暴露性“突破”的看重远过于《@41》本身,那么,他们又为何不直截了当地选择“过人突破”呢?道理同样简单,如果直奔主题,这种“有伤风化”的举动无疑将换来社会舆论的广泛批评与指责,参与者除了承受道德风险,还可能面临种种责任追究。

但是,假若他们以行为艺术为活动载体,那么舆论批评和各种风险的矛头将就此转向,人们的主要质疑目标将指向“行为艺术”这一艺术形式本身。很不幸,行为艺术在这儿沦为了某些人心理冲动、行为冲动、意识冲动的遮羞布,它成了暴露欲、表演欲、暴力欲(暴力血腥的“行为艺术”并不鲜见)、商业炒作欲以及诸多偏激的非主流行为意识的挡箭牌,甚至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某些庸俗、低俗、恶俗的所谓“行为艺术”是对主流民意、主流价值观审美观和严肃艺术社会功能本身的亵渎与践踏。

盗用艺术的名义,完成某种“欲望”的宣泄与排放,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擦边球”行为和不良风气必须予以及时扼止,必须有严格的文化“环保”措施来监督管理各种文化废气和污染物的排放。否则,这样的“艺术”夹生饭有可能出现在更多的精神和文化餐桌上,它会影响和骚扰无数人的精神食欲。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