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拯救苏州控保古建筑

日前,苏州市有关部门专门成立了市区控保建筑人文历史研究课题组,由市长任组长,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市区现有250多处控保建筑的人文历史资料。主要是寻找这些控保建筑存世的人文历史资料、照片、档案资料以及有关这些传统民居建筑的建筑原貌、遗存、现状、历史沿革、房主变迁、结构特色、人文典故等材料。这一消息的公布引发了我们对苏州市区现存大量控保建筑保护情况的观察和思考。

白塔西路1 5号的一处大宅院里,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施工,大堆的水泥、瓦片堆放在一起,这里是清代学者潘遵祁的故居,已被列为市控保建筑单位,原本的房子已是破旧不堪,墙面斑驳,瓦片也是破碎不齐,这次经过房管局出资改造,不久之后将让潘宅旧貌换蔚颜。但是我们在不远的一处控保建筑,看到的是昔日精美的门楣上破碎的砖雕。一派衰败的景象,而在市区的很多小街小巷,像这样没有得到修缮的古宅还有很多。

控保建筑,是苏州专为有一定价值却又不够文保单位建筑所设的头衔。但是这块牌子除了能令它们免遭被拆除的命运,背后没有任何具体的保护性措施来延缓它们衰亡的速度。

“目前苏州市区250余处控保建筑中,有七成是公房,这些公房中有三成左右已经得到抢修,主要是恢复到了可以让居民居住的状态,而做过完整修复的寥寥无几,只占到大概3%到4%的样子。”市房管局公房管理处的俞处长给、出了这样的数字。而他反复提到的困难,是让这些古宅里的居民搬迁,这已经成为保护古建的最头疼的问题。

长久以来,控保建筑里都居住着大量居民,而且大部分是社会弱势群体,老宅的居住条件很差,户均面积不足40平米,有些住户在空地修建违章建筑破坏建筑原有规制风貌,房屋里电线老化、厨房明火造成火灾隐患,住户自造化粪池直接通往雨水管道等等问题的存在,使珍贵的控保建筑日益遭受破坏,有关部门感到头疼,也让很多关心文保的市民忧心忡忡。

搬迁居民,以及社会化运作,是这些古建的真正出路。在公房的改造中,资金已不是问题,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居民对搬迁的抵触情绪,也许是对老宅子的留恋,也许是资金方面的考虑,大部分居民都不愿意搬出老宅。因此我们也呼吁广大市民尽量配合政府工作,为古建保护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至于市场化运作,这应当是控保建筑走的必由之路,其实境内外想在苏州购买或者租用古建筑的公司或个人是相当多的,市场前景相当广阔,而有关部门在把建筑修复完善之后拍卖或出租,也解决了建筑保护的长效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如卫道观前3号里耕堂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现在的里耕堂由一个文化公司租赁下来作为文化会所,中央、省市领导还到该会所实地体验并大加赞赏。像这样的模式就应当被推广开来,私有控保建筑在符合各项规定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这样的处理办法,既解决了他们个人无力维修老宅的困难,又使老宅焕发了新面貌,像桃坞别院、宋仙洲巷15号也是其中的典范。

责任编辑:admi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