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是经济软实力的金矿

年初上海市委宣传部门约同上海拍卖协会特邀中国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四位收藏家开了一次座谈会,研讨文化市场为何低迷、如何健康发展的问题。这次会议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相关人员又研讨了几次,《求是内参》 为此整理成专刊,送至中央政治局(该内参下发至部委级),由于在下也是进言者之一,以下是本人发言的内容,借此向热心保护中华文化遗产的藏友们请教。

大明成化一只小鸡缸杯1999 年苏富比在香港拍了4 千万港币,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图罐去年在英国拍了2 亿3 千万人民币,2005 年一只“锦鸟图”双耳小瓶在香港以1 亿3 千万人民币成交,2007 年又有一只“柳林春燕”小碗又在香港拍到1 亿5 千万人民币……

某些意义上说明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在国际上有极高的地位与经济价值。

但是这类承载着历史的精美瓷器在中国民间社会博大的收藏中并不罕见,我们本应该为之振奋。

事实却是民间藏品多年来一直受到“伪学”的排斥与无理否定。民间社会收藏中有大量的足以代表中国千年文化的辉煌历史遗存。可以肯定民间社会收藏己经全面超越了全世界的馆藏中国瓷。

所以先要想一下:

1 、文化遗产开放性保护的价值和意义,五千年文明史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基础,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文明的精华。秦王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然而还有更多的世界级奇观被破坏,在流散。

2 、建国六十年,公路、铁路及建设高潮波及全国,中视07 年9 月的法制节目报道:浙江遂昌县农民无意中挖到宋瓷1 千多件、北京商报报导:四川南强镇村民王世伦于1991 年在自家菜地挖出985 件宋瓷,18 件青铜器,其中一级文物29 件、未被报导的更多,近年古玩市场也有不少出土文物,但却少见新显器物入馆藏,原因何在?这种“不作为”给文化遗产的伤害是毁灭性的。

《报摘》报导,中国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严重的国家,20 世纪80 年代以后,走私出境的文物至少有1000 万件。

在我们收藏家看来,博物馆仅剩下“野外考古陈列”的功能,如果把民间社会收藏展示出来,其展现的历史之完全、器物之精美、形制之博大都远远超越了任何馆藏,我们会感叹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同时也会领悟到由于历代战乱及其他人为因素,所谓清宫旧藏也仅是劫后余存,远不能展示中华文明之全貌。

3 、民间社会收藏是对文化遗产的第二次抢救,与大量流出境外的相比,在收藏家手里是幸运的。如何使现有的博物馆体制与国际接轨,首先是如何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体系,并建立对话机制。最终建电由政府参与的民营博物馆体系。

4 、对境外回购回拍要警惕资金的第二次流失,日前情况是:一方面每年有千万计的文物以极低的价格流到境外(文物局对此也有统计,在加拿大、美国、日木、韩国也有不少人在举办中国文物展), 造成大量中国文物文化资源流失,另一方而每件以千万计的人民币回购回拍,从而又使国内资金再度流火,这双垂的人民币流失,对国家经济与文化建设的伤害是隐性而严垂的。

5 、某些地方博物馆新造假文物,展示假文物,以及一些“伪学”与造假者公然赝仿进入市场,其共同造成对文化遗产的伤害,我们怎么办?国民和法律对这种伤害完全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参与培育民营博物馆显得十分必要,以相互促进提高。

6 、一方面加强建设科学检测的方法和数据库,一方而要建全目鉴科学的系统培养,目鉴必须有科学论证。

7 、不负责任的否定民间社会收藏,否定国家权威机构的科学检测,是否定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不利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利于文化建设。任何人都不允许在媒体公开场合砸毁法律认定的古物,以及尚未经法律认定的古代艺术品。

8 、现今陶瓷界存在两种知识体系 。

一是重考占重文化的文博体系,这是有国际性共识的科学知识体系,近代中国以陈万里、叶麟趾、史树青、冯先铭、叶喆民,李辉炳为代表,重文化、重考古实证的学术体系。

二是解放初期收编的原古玩界人员为代表的商家经验知识体系,目前他们占有国家资源,一家独大、主导着中国文博业的绝对话语权,这体系以主观经验为基础,常常语出惊人,如“中国没有元青花”、“全世界元青花只有300 件”、“民间没有珐琅彩”、“全世界汝瓷只有几十件”等等,拒绝了以文博界著名学者史树青先生国宝捐赠为代表的大批有识志士愿为祖国文博事业捐赠历史文化遗产的赤诚善举。这体系是旧体制的产物,它对民间社会成系列的古文化遗产持否定观点,是造成这些年大量出土文化外流的深层次原因,所造成的空前浩劫怎么评估也不为过。

9 、改革开放中出现了受“伪学”及“赝商”的影响,有把古玩贵族化的倾向。其实,国际拍卖行的天价是商家玩的富人游戏,虽然故事连篇,少见本土藏家上榜,中华五千年文化,七千万本土藏家,千万件精希绝品竟无一件入流,个中原委不言自明了。

所幸中华有7 千万藏家在保护。这些古代艺术品存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我们有责任保护、收集、研究、展示、宣扬,使五千年文化能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作出新贡献,要破除天价神话,让古文化回归到大多数人都能欣赏与研究,普及收藏,平价交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唐英瓷务年谱长编》 史料记录:清雍正朝年贡瓷9 万件,乾隆朝年贡瓷5 万件,在清三代辉煌期,刘源至唐英有76 年极为珍贵的烧瓷历史,计贡瓷不下4 百万件。除此还有相当数量的贡瓷落选器,大量的权贵用瓷等等,那么今天一只“柳林春燕”碗,“锦鸟图”双耳小瓶,这原本是清代最为普遍的题材,却被炒作成“全世界仅此一件”,另一件在大英博物馆等等。分别以1.5 亿、1.3 亿人民币“从而从海外回流到中国人的手中”,并冠以民族主义的美名。

我们正面临着改革开放新阶段,既得利益者企图把其利益法律化、制度化,一旦贫富分化结构化,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不能达成,而文化正在被唯利的商业行为所扭屈,文化被娱乐庸俗化的同时毁灭着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观。

中国辉煌的五干年文明是今天文化振兴的基础,是经济软实力(例如旅游经济)的金矿,保护社会上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符合中央十七大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精神,如何保护、利用、可持续开发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政府与文博界当前的新课题。

我们愿意提供各类研究器物,在任何地方与任何专业人士对话任何有关中国瓷文化的选题。为普及瓷文化,繁荣文化建设,共同尽力。

谢谢!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