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色——宋微个展

展览场地:香港 Chine 画廊 华苑

传媒采访时间:2008年11月4日下午3点-5点

开幕酒会: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下午6点-9点

地址:香港中环荷李活道42号A地下

展期:2008年11月5日-2008年12日8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借助尼采经典著作《悲剧的诞生》起到反讽、解构之用,故题名为“喜剧的诞生”。)
宋微:喜剧的诞生

看“人间喜剧”,从苏州河开始吧。

巴尔扎克,一位城市的诗人。对巴黎这座“恶之花“般的城市,他不象波特莱尔那么敏感忧郁,有些愤世又野心勃勃。他写了很多人,外省来的青年、漂亮的交际花、嫁入豪门的贫贱女孩……。他写了墙面班驳的公寓、缀着祖母绿宝石的假发、缀满花边的坦胸长裙……他写了一座城市的爱欲生死,最后名曰“人间喜剧”。这个反讽倒有些喜剧的味道。

宋微生活在上海,在苏州河边有一个自己的画室。这个新锐艺术家云集的地方,有些格林威治村的味道。河岸,本是激发灵感的地方。不少“坐”家在巴黎 “左岸” 坐成了作家。据说描写100位路人就能锻炼出这般道行。至少对莫泊桑是有效的,对宋微也是如此。

关于城市的喜剧,喜欢的,只有城市人。

宋微的画作很有喜剧的色彩。对喜剧有天赋的人,是城市人。只有城市人才能深刻理解城市的喜剧:草根生活的无奈现实、长假短假的集体狂欢。我们生活在一座物体城市中,我们将其转译为:欲望城市、野心城市、贪婪城市、机会主义者的城市;冒险城市、开放城市、机会城市、不定性城市。人们与幻影共同起舞,开起一场热烈的假面派对,每个人都是这幕喜剧的同谋。

地中海曝晒的阳光下曾诞生了一个悲剧民族的时代:古希腊。凛冽的海风赋予他们深刻严肃的思想:宇宙与生死,开始与终结。悲剧的时代延续了2000年,终于过去了。我们迎来了喜剧的时代。

宋微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喜剧的时代,作为背景的城市,作为符号的笑脸,象一出故事简单的情景剧。城市与人的主客体关系已经模糊不清,不知是人改变着城市使其日益成为人们欢欣鼓舞生活的喜剧场,还是城市改变着人用越来越自嘲越来越戏谑越来越无厘头的方式消解日常生活。不论是哪一种,在宋微的笔下,成为一分幽默。

笑得很傻很幽默。

宋微笔下,有城,有人。城是人的城,人是城的人,是一层类似“互文”的象征。拟人化了的城市笑容明亮灿烂,正陷入一场与“国际”、“世界”的蜜月中。正是城市激发了宋微的幽默感,尤其是在上海——这座“与世界接轨”共同“幽默”的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开始收敛一度引以为荣的方言操起不分平仄音的普通话;淮海路大减价的商场永远不舍昼夜的人满为患;三得利纯生越来越似甜酒酿;书报亭办公着上满满的杂志铺陈着舶来的时尚;一班班的士、公交、地铁与身揣IC交通卡的行人擦身而过。不仅是上海,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很“幽默”,所有的城市都企图拥有一方胎纪般的LOGO,所有的城市都激昂在城市化大跃进的喧嚣中。

《楚辞·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静幽默。”中国古文中的“幽默”,原本是寂静无声之意。而在英文中,Humour一词音译而来的,来源于拉丁文的humorr,本义是“体液”。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体液有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等等,其组成的比例不同, 便会形成人们的不同气质和脾性。

既然幽默是无声的,那定格的表情比呼啸的相声来得更动人心;既然是 “体液”,幽默也就有了颜色之分,在宋微笔下,幽默是大绿配大红的轰轰烈烈,象极了“浓油赤酱”的上海菜,有过瘾的快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宋微作品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