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投资商?

“现在没有一个真正的藏家”,上海华人收藏家大会上华人圈内极具影响力的收藏家张宗宪尖锐地指出目前收藏的现状。有趣的是,不知是因为发言者的直言快语,还是大家心有同感,此言一出,台下数百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藏家自发为这一言论拍手鼓掌。张宗宪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解释,他认为现在多是三、五天的藏家,但一个真正的收藏家起码应该对藏品收藏达到20至30年,甚至一辈子,为投资升值而收藏不能称为“真正的藏家”。这位只身携带24美元闯荡香江的传奇人物坦言自己是个一半投资商一半收藏家,因为“要吃饭”,同时他认为收藏要“多听、多问、多看、多买”,不上当成不了收藏家。

将收藏家与投资商划清界限是此次收藏大会上大部分藏家的心声,然而张宗宪先生的一席话也道出了中国收藏界的现状,一方面对收藏持有理想化的主张,认为收藏不应抱有任何盈利的意图;另一方面身处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浪潮,甚至许多人进入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为了牟利。

中国自古以来的收藏文化是与商业行为有明确划分的,收藏是文人雅士精神追求的物化形式,是皇家贵族尊贵气质的独享,从事艺术品买卖的多是古董商等,家道中落被迫将家藏出手是为了生计。然而当商业经济逐渐崛起并影响到艺术品市场之后,尤其是在清末民初,许多具有鉴定能力、熟悉艺术市场的人开始半收藏半买卖地进行操作。艺术品市场的价值判断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论的话题,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几乎不可能,太多主观因素无法控制,这就给当今艺术品市场的炒作带来了机会。以收藏的名义在艺术品市场哄抬价格、以假乱真让许多藏家大呼“收藏市场需要健康发展”。

画家傅益瑶回忆父亲傅抱石的收藏观念,“对一件东西产生感情是收藏的基础”。感情是许多藏家对收藏动机的定义,如艺术家邓仕勋的比喻,对艺术品的感情犹如与漂亮女人的恋爱。在这样一个动机下,收藏家对艺术品是轻易不肯割爱的,是有欣赏及占有的欲望的。而艺术品最终进入博物馆等公众机构成为社会的共同资产是收藏的理想终点。

另有一些藏家对这种泾渭分明的概念划分持有较为温和的观念。著名收藏家、寒舍执行长王定乾认为,“投资促进市场发达,收藏促进市场美好。”在当今的社会,通过艺术投资带来资产增值是不必回避的正常行为。同时,他也指出要先懂得“收”和“藏”之后才能谈投资。明星收藏家马未都则用“文化消费”来提倡以教育为目的的收藏行为,认为金钱的乐趣是瞬间的,文化的乐趣才是永远的。

收藏与投资的不可分割在当今社会形态下成为一种必然,对收藏家社会职责的规范化定位有利于引导健康收藏氛围,促进艺术品市场良性发展。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