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收藏家大会:传承文明 保护遗产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孕育了辉煌的中华文物。在中华崛起和盛世收藏的大背景下,旨在“传承文明,保护遗产,促进交流,怡养情致”的“首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中国上海隆重举办,这是华人收藏家的盛会,是传承文明、保护遗产的盛事。
一、中华文物传承中的海外民间收藏
此次“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的主题是“收藏:感知文明 怡养情致”。收藏是以保存物证的方式传承人类文明,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艺术交流以及培养人们素养和情操的重要行为方式。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葆有这种优良的历史传统。随着新中国的崛起,世界华人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海内外华人的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得到空前的提高,华人收藏家队伍不断壮大。从鉴赏文物到收藏遗产、从传承文明到弘扬精神,这个由形而神的发展经过是海外民间收藏的演进历程。同时,中国文物艺术品收藏和交易的日渐繁荣,收藏家以及相关的艺术家、经纪人、鉴赏家、投资家、传媒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成为一种需要。正是世界华人政治地位的上升、经济实力的坚强和文化水准的提高,才导致了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的成功举办。
中华文明在创造的同时注重继承,由此实现着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继往开来。近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文物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流落海外的文物至少有数百万件,散布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几百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这其中有一部分是通过正常渠道传播到海外的,但大部分是通过战争劫掠、盗窃走私或其他非法途径流失的。百年多来,中华子女从没有放弃过实现中国文物回归的努力。新中国诞生以来,新政府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征集、收购和抢救数量庞大和品质精美的流失在海外的中国文物。以国家级博物馆为核心的政府收藏机构始终承担着这个重任,新中国建立以来,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等博物馆从海外征购、征集、抢救了大量珍贵的中国文物,取得了斐然的成果。近十几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强了拯救流失文物的力度:1998年3400余件中国文物从英国索回;2001年走私出境的河北曲阳五代王处直墓彩色石雕像从美国成功回归;2001年龙门石窟石雕佛像1件由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归还中国;2003年陕西西安汉墓中被盗掘的6件陶俑从美国追回。另外,瑞典东亚博物馆将1件汉代陶马于2005年归还中国;被盗的山东博兴北朝石刻菩萨造像于2008年由日本美秀博物馆无偿归还我国,等等。
同样作为促使海外文物回归的有生力量是海内外华人收藏家。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长和民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国内企业、民间团体乃至个人参与收购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热潮。这股热潮的主流是对中国文物的认知度急速提高的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针对这一新情况,2002年国家财政部设立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支持国家文物局开展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工作,以规范民间组织的征集行为,进一步做好海外珍贵文物回流工作,建立一种健康有序的海外文物回流机制,对海内外中国文物的收藏和回归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2004年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实业家张永珍将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春季拍卖会上拍得的一件雍正官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2006年美籍华人范世兴、邓芳等人购买流失美国的31件汉阳陵陶俑并捐赠给祖国;2007年港澳知名爱国人士何鸿 购买圆明园海晏堂御制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的马首铜像,并宣布捐赠给祖国……海内外华人收藏家的这份爱国之志在不断推进流失文物回归的同时,也推进了华人收藏文化的研究。
中华文物传承中的海外民间收藏,从早期自发阶段开始进入了有组织、有研究和有交流的发展阶段。此次大会的任务之一就是拟组织世界华人收藏家分别就华人收藏文化发展史、华人收藏文化地域特色、华人收藏界的组成结构和华人收藏门类分析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研究,推出有份量的学术报告,同时举办论坛和展览,出版图书。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计划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公益性的活动,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为此作出了积极贡献。
传承中华文物、弘扬民族精神需要更多的海内外华人团体的积极参与。纽约、伦敦有亚洲艺术节,上海也是亚洲艺术创作、交流、交易和收藏的中心之一。上海的“四个中心”、“四个率先”的建设目标和践行为召开 “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创造了条件。“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传承文明,保护遗产,促进交流,怡养情致”的理念引领下,以华人收藏家为主,兼容艺术家、艺术机构和企业财团的参与,努力促进艺术繁荣和艺术品收藏,积极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将为中华文物传承奉献一片赤诚之心。
二、上海博物馆藏品中的海内外华人贡献
上海博物馆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重要的文化窗口和艺术殿堂,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承载着炎黄子孙的历史文脉与辉煌业绩,播扬着城市文化的民族精神与世界风采,同时也融入了上海几代文博工作者辛勤耕作与悉心养育的“精、气、神”。上海博物馆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资源,又担负着沟通南北和融会东西的文化使命,在加强跨国界、跨地区的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传承文明、保护遗产,既是上海的文化特点,也是上海的文化功能。上海素有中国收藏的“半壁江山”之称,涌现过一大批知名的收藏家和鉴赏家。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上海博物馆具有等级藏品12余万件,参考品80多万件,其中青铜、陶瓷、书画三大类的收藏均成体系,商代甲骨、明清家具、历代钱币、古代玺印、历代玉器、碑帖文献和雕刻等亦堪称精湛。这些藏品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是1949年以后从民间征集的,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海内外收藏家或其后裔所捐赠的。正如上海博物馆原副馆长汪庆正先生所说:“没有民间收藏,没有收藏家的捐赠,就没有今天的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入口大厅的墙上镌刻着从1952年上海博物馆诞生至今的所有文物捐赠者的“金榜”,上面按年度排列着捐赠人的名字,至今已有千人,捐赠的等级文物和一般藏品的总数达11万件以上,其中有很多是上海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上博以此铭记捐赠者,而捐赠者亦对上博充满友情,他们结缘上博,感受到上博的亲情。社会上收藏家以及他们后代的无私捐赠是上海博物馆具有如此规模馆藏的一个重要来源。上海博物馆从中深切感悟着海内外收藏家对中国文物和祖国的眷爱之心,更感悟着传承中华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的职责。
展示在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陈列室的国之瑰宝——大克鼎,是在上海博物馆成立前的1951年7月由它的最后一位收藏主人潘达于无私捐赠给当时的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的。此举震惊华夏,时任中央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特此颁发了褒奖状:“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六十年来迭经兵火,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新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此褒扬,此状。”和大克鼎一起捐赠的,是世人瞩目的大盂鼎。上海博物馆长期和捐赠者潘达于保持着亲友般的关系,隔三差五、逢年过节总要去探望她,并为她解决实际生活困难。“文革”以后,听说老人没有生活来源,上博四处奔走,为老人在文史馆谋得一份工作;看到老人的住房又小又闷,上博为她装了空调;一次,老人因病住院,上博立即让老人换到最好的外宾单间病房,并支付了医疗费;几年前,上博为老人在苏州市中心购置了一套三居室住房。老人过百岁生日,上博把它当作大事来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上海市委领导分别到老人家中看望了老人。上海博物馆特意为老人举办隆重的百岁寿庆,在一系列庆祝活动中,大克鼎和大盂鼎的联袂展出无疑是献给老人的一份最为厚重的礼物,也是上海文化界的一件盛事。正是这种亲情关怀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与精神,使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不断得到充实与丰富。现在潘达于老人虽已离开人间,但我们会永远缅怀她的善举与善心。
1996年,上海博物馆新馆建成后,上博以灼热的真情继续赢得众多海内外收藏家捐赠大量国宝文物。1996年美国华人许骧夫人捐赠“明代文徵明行书扇面”等珍贵的古字画文物;1998年庄贵仑先生捐赠世人赞叹的明清家具……
2000年菲律宾荘长江先生、荘良有女士代表荘氏家族向上海博物馆捐赠荘万里先生“两塗轩”珍藏的233件书画珍品,上海博物馆为此在馆内永久设置了“两涂轩”珍藏书画的专厅,并隆重举行了“菲律宾荘万里先生两塗轩珍藏书画精品展”的开幕仪式。在233件文物中,最早的画作《秋山萧寺图》可以追溯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明清书画弥足珍贵。这是建国以来海外华裔人士首次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如此巨大数量的古代书画文物。这两百多件历代书画墨迹被上海博物馆评价为“精品荟萃、价值连城”。为表彰荘氏家族挚爱中国、热爱中国文化和支持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真诚精神,200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向荘氏家族的代表荘长江先生、荘良有女士颁发了白玉兰荣誉奖。
2002年5月,张永珍博士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4150万港元的高价拍得清代雍正官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2003年10月,她毅然决定把这件罕见的珍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2004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张永珍博士颁发了白玉兰荣誉奖。上海博物馆为此特别举办了“张永珍博士捐赠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特展”,永久收藏并展出这件流失海外多年的珍品,使之从此不再飘零。此前,这件瓷瓶在前主人家里一直被用作台灯灯座,为了保证“灯座”稳定,瓶里还被灌入了大量的泥沙。张永珍博士表示,当初拍下这件瓷瓶就是觉得“中国的好东西不能再在外面漂泊了”,而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是因为“国家是最大的‘家’”。
2003年10月23日,旅加收藏家杜维善向上海博物馆捐赠千余枚古钱币。杜维善先生将其珍藏的古代丝绸之路周边国家钱币一千五百余枚悉数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此次所赠钱币以国家王朝区别可分四十多类,都是丝绸之路周边中亚、南亚古代国家各朝代使用的货币,时代多集中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五世纪。这批钱币注重图案艺术,方寸之间集中体现了该地区独特的艺术风貌。这批古钱币中有不少难得一见的珍品,如一枚成吉思汗金币,钱币外圈的铭文清晰记录了“金币于六一八年制于伽兹那”,中间写了“汗中之汗、最伟大、最公正、成吉思汗”,这种钱币存世只有数十枚,十分罕见。而杜先生本人则对一枚收自大英博物馆的钱币更津津乐道,这枚钱币为在中亚建立的塞人王朝所制,存世只此一枚。杜维善先生三十年代出生于上海,少时习书法、读古文,深受传统文化浸染,后虽旅居加拿大,但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却始终未改。杜维善先生所捐赠的这批古币数量大、种类多、艺术性强,上博由此在中、南亚古币收藏方面成为了国内第一家。
2003年11月24日上海博物馆举行冯氏家族海外祖传文物捐赠仪式 。经上海海外联谊会、市侨办、黄浦区侨办长期的联系和协调,香港知名演员冯琳、美籍华人冯佳琳和其丈夫——全美华人协会会长邹作雄夫妇代表冯氏家族将保存于香港某银行金库50余年的祖传珍贵历史文物《幽穽雪鸿》八段书画卷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永久收藏,上海博物馆为此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冯佳琳的曾祖父冯焌光,祖籍广东南海,清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江南制造局总办、苏(州)松(江)太(仓)兵备道道台,驻节上海。光绪二年(1876)捐银二万两,在上海县城东南建求志书院,后奉旨乞假赴新疆伊犁扶父柩东归,因劳瘁趋上海而卒,清国史馆立传,史称冯孝子。满清王公大臣李鸿章、左宗棠、翁同龢等纷纷题字赋词,与其父冯玉衡字画合称《幽穽雪鸿》,对研究上海的近代史具有历史价值。抗战以来,为避战乱由曾孙女冯琳长期保存于香港某银行金库,宝物现在终于回家。冯氏家族“变小家为大家”,将家传文物捐赠给国家收藏的善举,实为海外收藏家心系祖国文物、弘扬民族精神之楷模,将促使更多流散海外的中国历史文物能得以回归。冯氏家族为答谢上海博物馆、市区侨办对海外文物捐赠工作的重视和努力,分别向上海博物馆、市侨办、黄浦区侨办赠送了《中华文物之家》、《心系海外侨胞》、《热情服务凝聚侨心》三块纪念牌。
三、世界华人民间收藏的文化启迪
中国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沉积遗留下了无数辉煌的文物,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数以千万件的国之瑰宝流失到海外,这些从书法、绘画、青铜器、陶瓷、甲骨到典籍的流失文物牵动着许多世界华人民间收藏赤子的爱国之心。随着中国民间文化的不断繁荣与发展,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的首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将会为典藏中华文物、弘扬民族精神带来新的文化启迪。
1,世界华人收藏激励着中国文物的民族回归
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的血缘见证,而凝结着华夏智慧的历史遗存则成为民族归属的真切寄托。客居海外的有识之士睹物思乡,通过捐赠将国宝送上归国之路,遥寄民族之情。中华文明的睿智感染了人们,凝聚了精神,让流散转为团聚。于是,我们有幸见证了《淳化阁帖》的盛世回归、雍正粉彩蝠桃瓶的辗转返乡和子仲姜盘的荣归故里。随着博物馆在城市文化中品牌地位的确立,捐赠的热潮逐渐升温。
从上世纪1990年代起到2001年11月,旅日华侨朱福元捐赠给故乡昆山的散失海外珍贵书画达到300余幅。在这些捐赠的书画当中,有五代徐熙的《牡丹图轴》、宋朝的《货郎图轴》、《草虫图轴》、元朝的《三狮图轴》等书画作品,都堪称中国书画稀世艺术珍品。2002年6月,英籍华裔陈俊将一件八国联军侵华时英军从北京皇宫抢走的明代琉璃制品捐赠给中国政府。2005年10月,旅美华人陈哲敬将所购文物回归祖国,使7件流失海外80多年的龙门佛首石雕像,回到“老家”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海外华人王崇仁2007年12月26日在西安宣布,将把他重金从海外购回的国宝级文物——一座可能为五代皇家珍品的五重舍利塔无偿捐给中国。
这些外籍华裔人士向祖国的博物馆等收藏机构捐赠数量巨大的珍贵文物,无不彰显了一片赤子之心,堪称爱国善举。文物捐赠折射出中华文明的强大凝聚力,在绵延悠长的历史文脉中构成了一条民心链,串连起刻骨铭心的华夏情结。
2,世界华人收藏凸显着中国文物的世界关注
作为华夏智慧的结晶,丰富的藏品抒写着中华文明泽被异邦、世界瞩目的辉煌历程。大河文明的历史纵深因为智慧而更显灵动生机,吸引着世界关注的目光。正如邓芳所言:“文物是历史和精神的载体。我们希望通过文物回归,增强全球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识,这是中华民族复兴最持久有效的力量。”美国华人收藏协会首任会长张树强也表示,希望通过会员间的相互交流,分享收藏心得,同时让中华文化在美国华人的下一代身上得到延续。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情迷中国古代青铜器,他与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马承源先生曾就青铜文化热烈讨论。我在上海博物馆也两次接待了希拉克,深切感受到他对中国青铜器和中华文明的浓厚兴趣、研究功底。究其原委,恐怕在法国巴黎有众多收藏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著名博物馆是原因之一。
中华文物不仅吸引着海外华人的赤诚之心,也呼唤着外国藏家的关注度。2000年6月,美籍收藏家安思远将一块彩绘武士石雕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浮雕高约113cm,武士身着戎装,顶盔冠甲,怒目圆睁立于牛身之上,肩和头顶部卧一凤凰,武士手握宝剑,剑尖指向牛口中荷花。整个雕像浮雕手法,表面施以红、赭等颜色加强主题的质感、烘托气氛,流畅的雕刻刀法、准确的造型及艺术色彩的运用无不令人叹为观止。”2003年4月,上海博物馆斥450万美元巨资,再次从他的手中购得《淳化阁帖》祖刻本的第四、六、七、八卷,在国内引起轰动。《淳化阁帖》被誉为“丛帖之祖”,是北宋太宗皇帝赵光义在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命侍书学士王著,将秘藏在宫中“淳化阁”的108位历代帝王、名臣、书法家的墨迹420帖,分作十卷镌刻在枣木板上,然后用名贵的歙墨和澄心堂纸拓印,可谓是“魏晋至唐法书的原始留影”。
3,世界华人收藏凝聚着中国文物的传承智慧
文化需要传承,文明期待弘扬,无论是珍品瑰宝,还是稀品孤件,在世界华人的历代收藏经历中,无不凝聚着他们对中国文物的传承智慧。 旅美华人招思虹花费了大量时间,集自己的财力与智力,将散落在美国各地尤其是旧金山的文物进行收藏,并以捐赠的方式送回祖国。招思虹认为,“捐赠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行为,而且带动了我身边的很多人一起做。”做这些工作完全是出于一种使命感,完全发自内心。她希望这样的行为可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更多的中国文物回到中国。无偿捐赠并不是海外华人促成中国文物回归的唯一方式。他们的支持形式多样,有的运作资金使文物回流中国市场,有的设立基金襄助,有的华商通过企业征购文物使之回归祖国。海外流失文物 “回家”凝聚了世界华人的多种智慧。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精髓。“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将对上海城市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中国文物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中华古老文明的载体,“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的成功举办,为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民族精神赢得了有效的发展空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