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仁神父眼中的好学“皇帝”:康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怀仁

外交特权减轻“伴君”压力 水平视角解密“常人”康熙———

确定南怀仁神父和杨光先比试测定日晷后,南怀仁安放好日晷,计算它的投影,准确地标出第二天正午日身投影应该达到的位置,到了第二天,果然他的结果和实际现象完全一致。

但是杨光先却不能计算出投影的位置,无法拿出任何证据在皇帝面前证明自己的意见正确。因此,从这件事情中,康熙皇帝看到了西洋天文学的先进之处,他对南怀仁神父给予了丰厚的赏赐。

此后,康熙皇帝谕令他们分别用中国天文学和西洋天文学的推算方法来推算出日蚀和月蚀,以证明何者能够更为准确。当进行实际测量时,皇上召来礼部官员、朝廷显要和值得信赖的元老列席观看,并谕令务必向他本人报告反映真实情况。

事实证明,实际测量的结果总是和按西洋天文学方法计算出的结果完全一致,因此,康熙皇帝命令采用顺治帝时代汤若望神父翻译的西洋历法。从此以后直至现今,按照康熙皇帝的谕旨,中国采用了西洋历法。

由此契机,康熙皇帝初次认识到了耶稣会派传教士的作用,从而对西洋数学也产生了研究兴趣。众所周知,中国历来极为重视数学,而当时康熙皇帝正当青年,即便是高官显贵和皇子们,这个年龄也是必须要考虑努力钻研学业的。

因此,在完成了计划内的学业以外,他把其余时间全部用于研究数学,抱着一种浓厚的兴趣,他连续两年专心致志地投身于这项研究工作。在这两年里,南怀仁神父给康熙皇帝讲解了主要天文仪器、数学仪器的用法以及几何学、静力学、天文学中最新最简要的内容,并为此特地编写了教材。

也是在那时,康熙皇帝希望学习西洋乐理,为此他请来了徐日昇神父。徐日昇用汉语编写了教材,并指导工匠制作了多种西洋乐器。很快,康熙皇帝就能用这些乐器演奏出两三支乐曲。

然而由于战乱的爆发,康熙皇帝不得不中断了初期的研究工作。大事件接踵而至,让人烦恼,那时康熙皇帝的政务特别繁忙。但是只要一有空闲,他就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8年前,战乱终于停息,康熙皇帝顺利地与俄国人缔结了和约,从此天下太平。这样康熙皇帝又有了学习的时间,他比从前更加热心地努力钻研西洋科学。那时,我们4个耶稣会传教士已经来到北京,蒙皇帝隆恩,我们得以为他进讲西洋科学。

当时我们给皇帝讲课时,有的人用汉语讲,有的人用满语讲。由于满语远比汉语要清楚明白、易于理解,并且,了解到张诚神父和我通过七八个月的研究,已经可以比较准确地使用满语和别人交流思想,于是康熙皇帝决定起用我们两人用满语进讲西洋科学。

为了让我们进一步完成对满语的学习,他安排了几位老师用一个月的时间来教我们,这一个月里,我们每天都在内务府衙门跟这几位老师学习满语。当时,安多神父用汉语给康熙皇帝讲解主要天文仪器的用法以及进行几何学和算术的实际练习,这些学科皇帝以前已经学习过一段时间。

为了不断增加知识,皇帝旨谕我们用满语进讲《欧几里得原理》,他勤奋用功,期望像教师那样彻底掌握这些知识。为了便于讲授,康熙皇帝将他的御膳处,也就是他的父亲顺治皇帝从前的寝宫专门辟出来,作为我们讲课的场所,我们就在这个房间进见皇帝,度过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并且,皇帝指示臣下要尽量满足我们的任何需求。得到皇帝这样细致入微的关照,我们都十分感动。 按照康熙皇帝的谕旨,每天早晚我们进宫和出宫,都由上驷院备马负责接送,有两位精通满汉两种语言的内庭官员被指派来协助我们准备进讲的文稿,另有书吏们将文稿誊写清楚。

我们每天进宫对皇帝口授文稿内容时,皇帝总是非常认真地听讲,并反复练习,亲手绘图,不懂即问,就这样持续整整几个小时,他都和我们在一起学习讨论。

讲课结束后,他会把文稿留在身边,在内室里反复阅读。同时,皇帝还经常练习运算和仪器的使用,复习欧几里得的主要定律,并努力将其推理过程记住。有一天皇帝甚至说,他打算把这些定律从头至尾阅读12遍以上。

就这样,通过五六个月的学习,康熙皇帝精通了几何学原理,进步显著,以至于一看到关于某个定律的几何图形,就能立即想到这个定律及其证明过程。

为方便皇帝的学习,我们将这些定律用满语翻译出来写成文稿,并在其中补充了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得著作中的必要而有价值的定律和图形。除了上述课程以外,康熙皇帝还掌握了比例规的全部操作法、主要数学仪器的用法和一些几何学及算术的应用方法。

康熙皇帝从事这些研究工作所表现出来的耐心细致让人难以置信。尽管那些定律中包含着极为复杂的问题,而且我们在进讲时也不大注意君臣礼节,但皇帝从不感到厌烦。

最初,皇帝比较难以理解我们解释的某些证明题,这是因为这些证明题本身确实难懂,而且更确切地说,主要因为语言上的障碍使得我们不能灵活地运用恰当的词汇来清楚地表达意思。

但是不管怎样,碰到这类证明题时,皇帝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探讨其解法,他时而向这个传教士、时而向那个传教士再三垂问。然而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很难像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帮助皇帝透彻地理解那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就会要求我们改日再进行讲解。当时他那种高度自觉而专心致志地听我们讲课的情形,让人对他钦佩之至。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