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华人收藏家大会10月上海开幕

经过十个月的精心筹备,“上海2008华人收藏家大会”即将于10月8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9月26日,大会组委会秘书长祝君波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媒体介绍了大会筹备情况。

本届大会的主题为“收藏——感知文明 怡养情致”, 在艺术商业化和艺术投资热的背景下,倡导健康的收藏理念。祝君波先生介绍,此次大会的举办是为华人收藏家提供交流平台。近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和文化经济发展,促使社会出现了举世瞩目的“盛世收藏”景象。同时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东南亚以及北美地区,收藏也成了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现在商业性质的业界聚会交流机会相对比较多,而收藏文化性、公益性的交流比较少。有鉴于此,创立一种崭新的非盈利性的会议方式,已成为业界同仁的共识。也正因为对华人收藏的推广和凝聚,大会得以在全球华人收藏圈中得到积极广泛的响应。

本届大会邀请对象定位于全球华界文化、艺术、收藏、投资、媒体等领域的高端人士,以华人收藏家为主体,吸纳艺术家、艺术经纪人、企业财团和媒体界参与。据了解,现确认参加10月8日大会的有600余人。其中来自海外华人收藏界有200人左右,而内地的来宾主要来自上海和北京两地。

大会主题论坛和专题论坛分别于10月8日和9日进行,将邀请到国内外知名学者、收藏家、鉴赏家与会并发表演讲。其中10月8日下午,将分别由著名主持人杨澜和曹可凡与受邀嘉宾进行对话会。目前,决定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的嘉宾有近30人,包括:余秋雨(上海)、丁绍光(美国)、马未都(北京)、杜南发(新加坡)、陈燮君(上海)、洪三雄(台北)、王雁南(北京)、李大鸣(香港)、萧春源(澳门)、许杰(美国)、蔡一鸣(台北)、杨应群(新加坡)、张宗宪(香港)、傅益瑶(日本)、邓世勋(美国)、王定乾(台北)、石允文(台北)、杨休(江苏)、张锐(北京)、钱道明(上海)、黄君实(香港)、陈佩秋(上海)、翁真如(澳洲)、张子宁(美国)、郎绍君(北京),等等。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专业水准。

同时,经过数月的组织和采访,本届大会编辑并印制的三本大会文献。其中《收藏文化研究》从收藏历史、收藏地域、收藏门类、收藏中介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展现华人收藏的沿革、现状和特色。《收藏理论研究》从社会学和美学的角度,对收藏的主客体进行研究。而最受关注的《大会采访录》由组委会派专人对北京、上海、香港、台北、旧金山、洛杉矶、纽约、新加坡等地的60余位收藏家、艺术家、鉴赏家、经纪人所做的专题采访,以实录的形式整理出版。目前,已整理出了王世襄、黄君实、葛师科、梁洁华、马未都、王雁南、蔡斯民、陈佩秋、王定乾、徐政夫、杨休等60余位受访者的访谈。这些采访保留了实录的风格,透析出收藏家们的执着、智慧、经验和个性,记录了他们的艰辛、痛苦和欢乐,是人们了解收藏家,进入收藏天地的生动教材。据悉,作为大会的收藏文化研究文献,此三本书将限量印制700余本,在会上向与会者和媒体发布。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上升,华人收藏的群体在不断扩大,伴随而来,艺术投机和炒作的气氛也在升温,谈及艺术市场的现状,作为上海朵云轩拍卖的创办人祝君波认为如今全球经济形势只会对艺术交易产生影响,对收藏不会有影响,对艺术市场的长期发展仍十分看好。华人收藏家大会的召开用意也是希望通过对收藏的正确而理性认识,引导健康的收藏观,在促进华人收藏的交流同时,维护华人收藏界稳定有序的发展。

华人收藏家大会计划每2年举办一次,上海市政府了解大会筹备情况后,建议第二届大会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仍在上海举办。之后,大会将在香港、新加坡等海外华人聚集地或国内部分城市轮流举办。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