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畅谈文化遗产(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吴良镛

中国的文化遗产很丰富,其中有些已经发掘了,还有一些有待发掘。现在文化部即将实施一个“指南针计划”,就是把中国历来的科学发明重新再梳理一遍,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现在全中国需要关注、吸收西方现代文明,同时又要研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学和西学都很重要,不能有所偏废,早在王国维和梁启超时候就是这样认为的。应该说,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当代世界主流文化的了解和学习还是不错的,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足够的修养,这是我很担心的。这里有一个时代背景,也有基础教育问题。我们国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宣传上有片面性。“文化大革命”就更不用说了,对传统文化遗产一概否定,砸“四旧”,打倒“反动权威”。不仅宣传教育不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发现和发掘也不够。由于这么一个时代背景,我们不能完全责备青年,他们没有责任。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风气,认为我们老一代人重视传统文化,就是复旧,其实我们同样追求世界先进文化,同样汲取新鲜的东西。由于认识上不一致,在一些方面会产生分歧,这时候我感到很苦闷,举个例子,比如说对北京旧城的保护,说了多少年了,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归根到底是对传统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不够。其实中国的传统建筑、园林设计、传统城市规划是很符合现代人的居住理念的。它们遵循的一些原则和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理念、原理、原则有很多是一致的,比如四合院的设计,讲究朝南、避风。但那些执行政策的人不了解它的价值,不把它当财富,起的作用就很坏。这一二十年拆了多少好东西?但是通过一、两句话就能让他们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了吗?看几个宣传片就能让他们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了吗?不那么简单。因为不重视传统文化遗产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当然,如果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精神价值进行充分宣传的话,情况就会好一些。现在补补课,还是很好的。我们大家都应该一道来宣传。

我们这个时代过来的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是基于对中国民族文化,对中华文明并没有失望,并没有灰心,因此还感到要努力地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唤起大家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对于我来说,这已经不是个人兴趣的问题,我已经顾不上个人兴趣了。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发掘我有一种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我感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全中国的人民,全中国的学者都应该有一种责任感。

让我感到最苦恼的就是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希望维护北京城的古都风貌。但是这个问题解决得不满意。

我现在做的事,都是针对中国的现实需要。社会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不仅是建筑方面的,还包括科学方面的,艺术方面的,文化方面的。我致力于探讨中国的模式,走中国的道路。因为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地大物博,但资源贫乏,国外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我们不能抄袭、照搬,所以还得走自己的道路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